海棠书院 > 历史军事 > 衣冠不南渡 > 第832节
  主要是毌丘俭不曾前来,陛下给了他假期,让他前去送一送自己的老朋友。
  他不在,那钟会当然就是一副谁也不敢招惹的模样了。
  群臣入殿,分别坐下之后,皇帝这才缓缓到来。
  可让群臣惊讶的是,皇帝并非是独自前来的,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小家伙,没错,正是大魏太子。太子早已不是当初的稚嫩模样,面对这庞大的大臣团体,他的眼里也没有多少惧怕和慌乱,低着头,沉稳冷静。
  光是这模样,就让群臣们不由得赞许。
  在这个年纪,能被近百人盯着而完全没有异样的,已经算是非常厉害了。
  只是大家都不太明白,为什么陛下要将太子也带过来,难道还是让太子见见世面?
  这些年里,曹髦常常派太子去做一些小事,有时是去接人,有时是去太学旁听,有时是去救济儿个老者。
  这是在磨砺太子的胆量,让他敢去做事,别太怯弱。
  反正现在“天下人”对太子的期待值是越来越高了,尤其是那些被压得极惨的家伙们,做梦都想着太子能早点登基。
  皇帝的凶残与太子的温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倒也是曹髦所推动造成的结果。
  两人坐在了上位,群臣赶忙行礼拜见,曹髦回了礼,这才开始商谈大事。
  大魏朝会以往的惯例是先去辱骂吴国和蜀国,但是如今这两个都灭亡了,故而改成了开头先说吴地和蜀地的情况。
  庙堂里毕竟还是魏人掌权,故而对蜀和吴的那种鄙夷和挑刺从来都不曾真正结束过。
  像陆抗这样出身大族的人,最后都只能跟张华这样的寒门混在一起,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吴人,他不被魏国大族所接纳。
  哪怕就是魏地的大族,还得分是中原的,河北的,边塞的。
  边塞的那些大族也不太受认可。
  被认为是军功起家,没有经书底蕴。
  最先说起了蜀地,有大臣弹劾蜀地的货币问题。
  蜀地在被受降之后,魏取缔了蜀国原先的货币,统一使用大魏的货币,但是民间依旧存储了不少的蜀国货币。当下蜀地依旧有蜀国货币流通,弹劾者认为,这是因为邓艾的不作为,才导致蜀地至今不忘故
  甚至有激进者觉得蜀地到如今还有着不忠的想法,应当派遣重兵前往镇压处置。
  对此,曹髦就不是很在意,蜀国后期通货膨胀严重,他们的钱很轻,根本达不到标准,货币贬值严重,而在灭亡蜀国之后,大魏宣布统一货币,但是对蜀汉的货币却没有进行回收,哪怕回收也是没有补偿的....
  现在的蜀钱根本就流通不起来,只能是极为夸张的贬值来进行交易,然后被炼掉。
  这都不是钱币了,而是以物易物,用铜来换东西而已。
  邓艾在蜀地这些年,蜀地发展越来越快,在完善了过去的水利计划,清除了大族,将耕地交予百姓手里之后,蜀地就得以发挥出原先优越的农业属性。
  当下蜀地的粮产越来越夸张,成为了庙堂最重要的产粮区。
  大魏在那边的治理也是愈发的深入人心,他们或许还怀念自己的丞相,却不会有人再去怀念那個导致民不聊生的蜀汉,凡事都是怕对比的。
  随即又有人弹劾吴地,对比蜀地,那边的情况就精彩的多了。
  弹劾什么的都有。
  陈泰已经返回了庙堂,担任名誉官职,高高挂起。
  而王经开始直接治理当地,曹髦本来也想将王经给召过来,但是考虑到那边的复杂情况,还是决定让他多留段时日。
  在正常的弹劾阶段之后,朝议正式开始。
  而这次的朝议,荀勖是主角。
  曹髦拜荀勖为户部尚书,众人其实很早就知道了,只是从今日起,苟勖方才正式任职。
  荀勖起身,他的年纪并不大,只比舅父钟会大几岁而已。
  曹髦朝着他点点头,示意他开口。
  荀勖这才说道:“诸公,我原先一直都在有备府任职,或许大家并不知道,但是有备府已经设立很久了,比当下朝中的很多部门都要早很多。”
  “我们在各地都设立有衙门,当今有备府的各级官员从吏超出了八千四百余人。”
  荀助说起了有备府在各地的情况。
  可群臣对此并不是很上心。
  他们一直都认为有备府不过是曹髦的小玩具,对大事没有任何用处。
  哪怕是曹髦的忠实支持者嵇康也曾批判过有备府。
  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价值体系里,灾害是上天的预兆,故而,灾害不是能提前预测的,也不是能抵御的。
  想要消除灾害,那就行仁政。
  当然,在王学兴盛的年代,是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吹这一套理论。
  但是在其余地方还是挺受欢迎的,反正郑学的门徒们到如今都提倡这一套东西,不曾有变。荀勖很是认真的讲述了有备府的规模,随即又说起了这些年里的工作。
  “凉州有几年都不曾下大雨,愈发的干旱,河道下降严重,在当地有备府禀告之后,我们推测凉州将会发生多次灾害,故而提前进行了预防,由当地的官员们修建了多座水库,开始蓄水,同时开凿河道来进行引流……”
  “我们还往当地提前运输了粮食,同时迁徙了部分可能严重受灾地区的百姓……”
  荀勖说的时候格外的自豪。
  之内…..”
  “经过有备府的这次预测和抵御,凉州至今为止,没有造成太大的灾害,各项情况都在控制范围
  看到荀勖那得意的表情,群臣大多不以为然。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备府的成效,是很难讲的清的,除非是像曹髦这样,知道没有外力干涉下凉州旱灾会造成多大规模的打击,否则就没有人会意识到有备府的功劳有多大。
  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曹髦给荀勖不断的升官进爵,而众人却不太认可他的功劳。
  大家觉得他们什么都没做,就是没有他们,情况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他们甚至还觉得荀勖的部门就是曹髦用来给自己骗功劳的,跟他教化那些塞外蛮夷是同样的路
  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功劳,将一切成果都说成是因为自己的政策。
  不过,也有几个大臣,听着荀勖的讲述,脸上却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第161章三件事
  钟会虽然厌恶荀勖,但是对他的部门从来不曾有过诋毁或者遏制。
  他甚至是很支持荀勖去做这些事情的。
  荀勖说完了自己这些年里的成果,张华跟陆抗对视了一眼,点点头。
  曹髦麾下也不是完全没有能人了,就最顶尖这一批人,肯定是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多大。
  曹髦坐在上位,皱着眉头。
  他来大魏只是为了三件事。门阀,蛮夷,天灾!
  门阀这件事做的还不错,两项政令直接让大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削弱到了极点,等到教育大策逐步完善,门阀就只能退出舞台了。
  当然,教育这种事情,曹髦就是再着急也没有用,百年大计,只怕是得在儿孙那时才能真正见到大成效。
  现阶段只要将他们按的死死的,同时给曹温灌输门阀等于灭亡的概念,保证两代人的时间里这些狗贼不会卷土重来就可以了。
  至于周边蛮夷……说起来现在大魏似乎没什么蛮夷了。
  自从裴秀的教化三步政施行完成,嵇康等学者为他们追溯先祖,易姓改风之后,这些人就不再是过往的蛮夷了。
  特么的刘渊都当上大魏状元了。
  这玩意能叫蛮夷?
  边塞各地的教化政策都完成的很快,这些人有了户口,新的身份,接下来坐等他们形成认同感,跟周围人并无区别就可以了。
  这一点也不需要曹髦再去操心,周围但凡能给大魏造成威胁的隐患都被曹髦给掐灭了。
  连高句丽这样的小角色都没放过,直接烧毁王城摧毁耕地,百年间都不会诞生那种强有力的势力来挑战大魏。
  最后一个,便是这灾害。
  这也是曹髦最为强大的敌人了。
  曹髦为此准备了很多年,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各类的预防和抵御。
  而接下来,就是要验货的时间了。
  就看曹髦以往的准备是否足够。
  当下已经是甘露七年,再有两年,灾害就要开始大规模降临。首先就是让大地震动的。大洪水。
  青、徐、兖三州大水,然后便是西北雍,凉,梁三州大干旱。
  从此灾害不断,每年都有几个州同时卷入各种灾害之中,雪灾,水灾,早灾,乃至疫病同时攻
  直到灭亡,西晋王朝都因这些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而焦头烂额。
  曹髦只记得这两场大灾害,席卷了整个中原的大水灾,以及造成了西北饥荒的大旱灾,其余那些
  ...曹髦都记不清了。但是从有备府的报告里,却能看出端倪来,例如幽州发生大量牲畜冻死,江东连年大雨,愈来猛,蜀地南中地多发病疫等等。
  曹髦每次看到这些报告,都会觉得胆战心惊。
  他这次急着将荀勖提上来,也是为了他能更好的去应对这些事情。
  作为魏晋时代里第一个提出了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人,荀勖绝对是最有资格来做这些事情的。
  荀勖随即开口说起了户部的新计划。
  “诸公,各地有备衙门上报,地方的情况很是危急,尽管还没有出现百姓伤亡,但是情况愈发的恶劣,青,徐两州降雨极多,已有多处耕地被淹没,若是到明年还是如此,那只怕遭受灾害的百姓就要超出十万人,倘若是到后年还是如此。…那情况就无法想象了。”
  荀勖的脸色很是严肃。
  曹髦同样如此,因为……历史上这水灾足足延续了四年。
  荀勖说起了诸多的安排,首先就是引流。
  要预防洪水,就得将水分流,多做水利措施,同时要抓紧时日撤离那些距离水流太近的百姓们,进行挖掘和屯土增高等等工程。
  荀勖拿出的文书极多,从具体的各個河流,到可能发生灾害的几个重要区域,到工程所包括的范围,再到粮食救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