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历史军事 > 医汉 > 医汉 第18节
  *
  更新啦!
  可恶,一周没有见到太阳,精神逐渐萎靡,幸好马上要放晴了……
  *
  注:
  1《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元代赘婿文学,甚至还有老丈人暗中接济、夫妻破镜重圆剧情!
  2朱买臣事迹:参考《汉书》
  离婚始末:【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刘彻想看乐子:【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当然,文里纯属胡说八道,刘彻不是为了看乐子,其实是朱买臣熟悉当地的情况,上书给刘彻提议该怎么收拾经常搞事情的东越王,刘彻欣然表示自己的提议自己干,把他提拔成会稽太守打东越王去了……
  3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出自《孙真人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善崽:听不懂听不懂
  第17章
  这天霍善获得了好几个新球,吃过饭后挨个看来看去,个个都很是喜欢,舍不得送给别人。
  可是亲叔和几个表叔都给他送了许多礼物,霍善又想给他们送回礼,所以晚上和李长生嘀嘀咕咕了半天。
  最后还是李长生耐心劝他说这么多球他踢不过来,放着不踢会瘪掉,送给别人球也可以不那么寂寞,他才毅然和李长生约好明天去卫家给表叔们送鞠球。
  至于为什么不找霍去病带他去,当然是因为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有很多事要忙的,他是个聪明懂事的小孩,可不能影响大人干正事!
  霍善骄傲钻进被窝呼呼大睡。
  才刚入梦,霍善就被提醒查看任务进度,昨儿他跟着张仲景坐堂看诊,三四个时辰下来接诊了足足二十多个病例,现在学徒跟诊任务是23/100,可谓是进展喜人。
  本来这个坐堂是最适合刷新手任务的地方,不过张仲景考虑到霍善年纪还太小,要他每天晚上看几个时辰病例着实不太合宜。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张仲景少年时期遍读经籍,结果最吸引他的却是《扁鹊传》中的内容,只觉扁鹊的望诊技巧简直神乎其神,恨不能自己也能来个奇遇,跟扁鹊那样一看便知患者五藏症结。
  这种由衷生出的向往,也让张仲景开始研读医书,并在同郡中寻找名医追随对方学习。
  李时珍说在明代他会被称为“医之亚圣”,有些人为了卖书甚至还会省略两个字直接称他为“医圣”,甚至煞费苦心为他“出土”了一座题有“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的墓碑。
  怎么说呢,光是那串前缀就给人一种槽点太多以至于完全无从吐槽起的感觉。
  万恶的书商为了把书卖出去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这其实也不稀奇,但凡落到了读书人手上,谁还没几个玄之又玄的传奇故事?
  其实成圣不成圣的,张仲景根本没考虑过,他最初想做的不过是追随前人的脚步、尽力救治自己能救治的人罢了,坐堂看诊是这样,整理医案也是这样。
  如今有这样的机会,张仲景也想看看其他人是如何诊病的。
  日后他们说不定还有机会治病救人,当然得尽力精进自己的水平。
  疾病是不停变化、不断发展的,而医学往往也跟随着疾病的演化才一步步地往前迈进。
  就比如最常见的寄生虫病,草原有草原的种类,水乡也有水乡的种类,你要是一辈子都待在水乡,那自然是一辈子都只熟悉水乡的病法、不知晓草原上的寄生虫是怎么回事。
  你没遇到过这种病,你刚上手时就不知道怎么治,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哪怕你凭借自己的本领摸索出该怎么用药,那也得有个摸索的过程。
  左右霍善年纪还不大,目前最重要的便是引起霍善走学医路子的兴趣,倒也不急着让他直接把任务刷满。
  就霍善现在这个身份,他自己要是不想学,他们也没辙。毕竟这孩子啥都不用做估计都能位列公侯,哪还会愿意当个地位低微的医者?
  须知李时珍的父亲自己就是医官出身,却曾经一心培养李时珍去考科举,可见在千百年后医家在许多人眼中依然是末流。
  君不见许多读书人都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挂在嘴边,说得倒是挺好听,实际上大抵都是求仕不得才退而求其次学点医技养家糊口。
  所以张仲景觉得该多带霍善到处走走、增长见识。
  只要能叫他看出兴趣来,再想他继续接任务就容易多了。
  李时珍几人觉得在理,等霍善再次入梦后便建议他今天选华佗。
  他们几人且先按着年龄挨个带他去见识见识自己经手过的病患!
  霍善对李时珍几人的了解其实挺少的,听他们按照出生先后论资排辈也似懂非懂,不过他知道自己现在夜里也可以出去玩、醒来后还不困也不累,那肯定是积极地跟着华佗出发。
  华佗所在的年代和张仲景是一样的。
  他们又来到了东汉末年。
  华佗带着霍善踏入广陵城。
  霍善已经识字了,边进城边问华佗:“广陵是哪里?离长安远吗?”
  华佗笑道:“广陵离长安远得很,都到海边了。”
  东汉末年,广陵郡和对面吴郡分局长江入海口两端,仅一江之隔,便让广陵郡属江北、吴郡属江南,不过俱都倚江靠海,郡中水网密布,江鲜海味多不胜数,也催生出一些相关的疾病。
  华佗在广陵郡待过挺长一段时间,还在这里收了个名叫吴普的徒弟,据李时珍所言,这个徒弟不仅传承了他的五禽戏,还把他用过的药方整理成书,名为《华佗方》。
  只可惜东汉末年战乱频起,不少著作早已散佚,连张仲景的《伤寒论》都是后人收集整理起来的。
  后世那些带着他华佗之名的书籍大抵是托名之作,仔细想想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世人大多迷信往圣先贤,非往圣先贤之言往往无人问津,所以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托名于黄帝岐伯,到了后世又托名于华佗仲景,也不知更久以后的医坛将是什么光景。
  华佗与霍善细细讲着,两人已踏入广陵城内。
  才入城没走多远,霍善便被道旁卖饼的吸引了,颇好奇广陵的饼与长安、长沙的饼有什么区别。
  华佗知他年纪小,也不催他走,还带他走到卖饼的摊子前介绍道:“面饼虽大同小异,广陵这边的蒜齑大酢却是别处没有的,你可要尝尝看?”
  霍善忙不迭地点头。
  所谓的蒜齑大酢,听起来很玄乎,拆开来就很容易理解了,蒜齑指的是剁碎的蒜头,大酢则是类似于酸醋的调料,所以蒜齑大酢就是酸酸的蒜末酱汁!
  别的地方也有蒜酢,只是蒜没广陵的味道,酢也没有广陵的味道,所以华佗才说这是别处没有的。
  霍善是个特别博爱的小孩儿,虽然特别喜欢张仲景给他吃的芝麻饼,但也想尝尝抹上蒜齑大酢的饼!
  华佗掏钱给霍善买了个饼,帮他抹上满满的蒜齑大酢。
  霍善一口咬下去,尝到了十分新鲜的酸辛滋味,只觉面饼的口感都变得丰富起来。他开开心心地夸道:“好吃!”
  华佗笑了。他看得出来,这小孩很好养,一点都不挑嘴,只是不爱吃没滋没味的饭而已,不管是稷米饭、麦饭还是豆饭他都不太爱吃。
  霍善边解决手里的饼边跟着华佗往前走,忽听道上一辆车上传来痛苦的呻/吟声。
  华佗转头看去,只见那是个中年男子,对方面色偏白,听其声,似有东西堵塞在喉间。他上前拦下对方询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对方见华佗一身医家打扮,立刻如实相告:“不瞒先生,我们正要带父亲去就医,父亲最近食不下咽,根本吃不了东西,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
  华佗询问:“是吃不下,还是不想吃?”
  那患者的儿子忙说:“想吃的,我父亲什么都想吃。”
  食欲没问题,这病显然不在肠胃。
  华佗捋须说道:“不远处有卖饼的,你去取三升蒜齑大酢给你父亲饮下,病自然就好了。”
  霍善一脸惊奇地看着自己手里只剩下一小块的饼。
  抹在上头的蒜齑大酢竟也能治病吗?
  他三两口把饼吃完,认真观察起那患者的情况来。
  旁人见他年纪小,神色却一本正经,奇道:“你这么小就跟着你先生学医了吗?”
  霍善登时满脸骄傲地反驳:“我不小了,马上要四岁了!”
  华佗也不多说,由着霍善自己观察。
  可霍善没见过类似病症,看来看去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比对着周围人的情况在对方身上找不同。
  很快地,霍善就在对方脸上找出了问题,转头问华佗:“他脸上有几处白得很奇怪对吗?”
  华佗点头,欣慰地笑道:“你观察得很仔细。”
  霍善得了夸奖,小尾巴立刻翘了起来。他正要问华佗对方得的到底是什么病,那患者的儿子就把蒜齑大酢取来了。
  他将三升蒜齑大酢灌给了患者。
  没一会,患者就哇地一下吐了出来。他已经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所以吐不出什么来,反而……吐出了一条蛇!
  连胆大包天的霍善都不由自主往后退了一步,可好奇心又驱使着他偷偷去瞅那条小蛇。
  周围人也是震惊不已。
  嘶,这人居然生吞活蛇吗!
  不能怪他们大惊小怪,因为那蛇还会动哩!
  众人骚动间,华佗已经悄然带着霍善离去。
  他将霍善带回自己在广陵的落脚处,还在跟着他学医的徒弟吴普马上迎了出来,恭恭敬敬地喊了声“师父”。
  华佗朝他点了点头,领着霍善进屋,给他看墙上悬着的一溜“小蛇”。
  其实是他在广陵这边采集的寄生虫标本。
  光是他待在广陵城这段时间就已经医治过十几个类似的病例,可见广陵人的饮食习惯有多招寄生虫惦记了。
  见霍善并无惧色,华佗就给他介绍这些寄生虫的种类与可能引发的相关病征。
  华佗走的路子和张仲景不太一样,张仲景是正儿八经的“正治”派,十分讲究辨证施治,华佗则更擅长“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