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历史军事 > 靖明 > 靖明 第322节
  “总算定了一点,不会考那实践学。”有人哀嚎,“可恨我苦读王尚书那《实践学与辩证法之考》足足四个月,四个月啊!”
  为了高中,谁敢轻忽?
  新学出自皇帝,学吧,万一考了呢?
  不是谁都像唐顺之这么有天资,现在他们看着唐顺之,只能眼神复杂。
  唐顺之无奈地说道:“何必埋怨?终究不是一日之功,抡才取士,朝廷也不会仅凭谁将简字习练好了就另眼相看,我去年便是如此说啊,你们不信。”
  “……那是你早早便有了那《嘉靖字典》手稿,于你而言何有分别?!”
  “……新学出来那已经有两年了,求学之人自该鉴习一二,我可没说过一定会考新学。”
  “但你时常与我等切磋新学心得!”
  唐顺之今天是被几个朋友拉来问罪的,一是怪他早就知道有简字却不教他们,二是抨击这一点。
  结果现在费宏说考纲不变,那岂不是让这些人因为唐顺之路子广、消息多而产生误判、浪费了许多时间?
  唐顺之只能苦笑:“我对那实践学与辩证法,确实喜爱研习罢了。再说,迟早是官学,切磋学问百利而无一害,何必这般幽怨?”
  “张国务那般赏识你,今科必定名列一甲,说不定便是前三。到底有没有点拨一二,说说今科如何考啊?”
  问罪是为了套消息,唐顺之哭笑不得:“张国务何等忙碌?况且如今会试在即,我岂能不避嫌,再加拜访探问?会试终究还是要真才实学,张国务只因我在监内年考时的文章传了出去,才召我问过一回话,何来那般赏识于我一说?”
  他来国子监的第一年,岁考时担任礼部尚书的张子麟出了题,让他们议论大明钞法利弊。唐顺之的答卷一鸣惊人,展露出监生里少有的对实务颇有见地,因此被张子麟召见。
  但随后可不是只有那一回,张子麟对于唐顺之确实很期待,更透露过一点:皇帝对他那篇文章也颇为赞赏。
  “你时时往皇明大学院那边跑,是不是有何讲究?考纲不变,却可有所侧重。听说你还跟算学院的供奉、教授多有来往,莫非今科以易经为重?”
  “……我颇喜算学而已。”
  大明万象更新,唐顺之这种爱好广泛、破不同于其他士子的家伙,如今一举一动都被他们揣摩。
  考纲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经,乡试时便有五经魁首之说。而算学和易经是有许多渊源的,他们又想歪了。
  就在这样的患得患失之中,二月初二,一辆马车缓缓驶抵京城。
  杨慎掀开半片车窗帘子,看了看阔别已四年多的北京城。现在,离城还有两三里,但已经看得到城外的一些屋舍和模糊的城墙影子。
  离开京城之前,他是翰林院清贵。
  回来之时,他是南海县爵、太子宾客,将任户部右侍郎。
  “老爷,取来了。”
  他并不是专门为了看看北京城感慨一下而掀开帘子,是因为帮他打前哨去取新一期《明报》的家仆赶到了。
  杨慎拿好了报纸,放下帘子准备认真看起来。
  四年多时间,杨慎的书生气越来越淡。北京城嘛,他很熟。若说什么新鲜,还有多少能比这些年的广州更新鲜?
  反倒是这期报上的事,与他有关。
  前些天在临清与父亲见面时听他说了,这一期会刊载跟会试有关的内容。
  而杨慎回京,在履新户部之前,第一件要另外做的事就是担任会试主考。
  皇帝对杨廷和的补偿、对总理国务大臣的既信重又防备,从这个安排里就可见一斑。
  看了看上面公布的考制,除了正副榜和名额的设置,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评卷规则的改变。
  杨慎想起在广州的经历,嘴角不由得微微翘了起来。不起眼的一个变化,其实将要潜移默化地让将来的士子们人人都得重视一下算学。将来的官,那得会算账啊。
  想一想,将来皇榜挂出来,除了名次,还会有一串数字显示他们的分数,那这串数字能被忽略吗?
  另外,礼部这次还将专门安排一日,支持士子们咨询自己答卷上各题所获各人的评分。回去之后,他们不得自己好好算一算?
  当然了,谁打的多少分,他们不知道。专人誊录好一张表格,叫了名字之后把那张纸递给考上就算完事了,自己回去算,美名其曰帮助举子明白自己学问各处之长短优劣。
  都是小细节,却有大作用。
  杨慎知道,陛下这是要自己来把这些小细节上的工作组织好,做到位。在广州,就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
  离入城还有一些时间,杨慎一页页地往后看。
  再翻到一版时,他愣了一下。
  这一版,没有分成一格格的各种“新闻”,整版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御批三国演义》。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原著:罗贯中。较注:林希元。
  杨慎愕然看着“御批”两字,皇帝在《明报》上整这个活做什么?
  陛下亲自安排,要在《明报》这样重要的物事上刊载话本小说?
  这个《三国志通俗演义》,在翰林院悠闲期间,杨慎这个状元郎、首辅之子,也是很轻易地找来读过的。脱胎于陈寿的《三国志》,却又别有意趣。至于说文采嘛……杨慎表示一般般,当时也只是消磨时间。
  现在,杨慎凝重地开始看下去:既然是御批版,其中必有皇帝的一些评点吧?只消对照旧版,就能从中源源不断看到陛下的一些倾向和想法?也许皇帝就是这个用意。
  然后他便如遭雷击。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大世将临,朕批阅三国故事,以为此书当作官绅、蒙童皆可细读之作,可辨忠奸、思取舍、察道术、知利弊、明得失,特命明报行校注刊载之,以便天下人传阅。制词一阙,以飨臣民。】
  杨慎懵了,眼睛死死盯着这首《临江仙》。
  状元郎一字一字的品味着,只感觉浑身汗毛直竖。
  几年不见,陛下竟还有这等文采?
  当年怎么没有丝毫展露?
  这只是一方面,从广东归来的杨慎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在人情世故、官场智慧方面短板明显的杨慎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一期《明报》传遍天下之后,世人会怎么看待悟出了新学、志向远大的皇帝?他还这么有文采!
  足以流传百世的旷世佳作!
  就连杨慎,此刻心目当中的皇帝也隐隐有了一些别样的光彩,那似乎是只能仰望的存在。
  就是……怎么感觉……感觉自己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好像是当时国策会议上金杯共汝饮之时……
  “老爷!老爷!黄锦公公亲自迎来了!”
  杨慎闻言大惊:“什么?”
  黄锦真的奉命在城门外等候,杨慎连忙下了马车过去,受宠若惊地说道:“陛下恩重如此,臣愧不敢当!”
  这当然是朱厚熜的意思,杨慎知道该怎么说话。
  黄锦的神情也有些古怪。
  确实,费宏等人回京时,都不曾有这个待遇,他也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让他亲自来迎接一下。
  但这一幕还是被很多人看到了,大家都只是在想着:皇帝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于选立了他、拥护他推行新法的杨廷和的圣眷,让南直隶的人掂量掂量杨廷和总督南京的分量,也让费宏知道听皇帝的意思好好干、将来不会差。
  只有朱厚熜自己知道是因为什么,其他的就让别人解读呗。
  养心殿里,等杨慎行了大礼拜见之后,朱厚熜才问道:“那《临江仙》,如何?”
  杨慎愣了一下,随后回答:“陛下文才,臣望尘莫及……”
  朱厚熜压制着杨目前犯的古怪,只不过刊载那《三国演义》,实在是他要借此推广简字、潜移默化输出一些理念和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既然要做这件事,缺了那首词,总感觉不对劲。
  况且……如今的杨慎,只怕不会再有那种心境了。这首《临江仙》,万一他将来不写出来了呢?广东那边的奏报显示,杨慎已经越来越变成了一个精通实务的工作狂。
  “谬赞谬赞,吃饭吃饭。”
  朱厚熜一桌酒菜相迎,国务殿里,费宏与几个国务大臣相视无言。
  杨廷和辞陛时,陛下单独设宴相送。
  杨慎回京时,陛下命黄锦出迎、设宴接风洗尘。
  但大家都知道,皇帝是有“犒赏”杨慎当时那一莽撞、将杨廷和逼成了新党党魁的心思。
  此外也是给大家看的:跟着陛下走,圣眷大大有。
  什么叫君臣相宜啊?
  第294章 道长道尊相见
  “快!快去把壬午本找出来,立时找人手刻印。”
  京城某书局内,掌柜忙不迭地吩咐着。
  “掌柜的,要印也是印《明报》上的吧?”
  “那是御批版!谁敢私印?况且半月才续刊一回,怎么印?只是陛下既然发了话,读书人等不及之下,定然会找壬午本来看!”
  书局掌柜觅得商机,那《三国志通俗演义》,必定要开始行销于世了。
  这是大部头啊,足足二十四卷,一套能挣多少钱?可既然有了金口玉言,起码天下想当官的人都会备一套!
  乖乖……
  京城书刊业的商人们最近这几个月都很不安,明报行的成立给了他们极大的压力。简字和编排新体例的出现,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严格的规矩。
  那《嘉靖字典》,也还没允许他们私印。
  跟皇帝沾了边,谁敢冒险?
  现在,皇帝总算带了个大机会给他们。御批版不用想,但那已经出现了几年的壬午本,总可以加印吧?
  这掌柜瞄准的是读书人,是想当官的人。
  但还有人,瞄准的却只是普通人。
  崇文门外,已经因为北京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