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汉世祖 第889节
  而党家在其中,分割了不小的一块蛋糕,其中的收益,自然不是传统的土地经营所能比的。
  另外一项,就是瓷器了,得益于大量的陶土资源,阳翟的瓷器行业在大汉同样很发达,其出产的均瓷全国闻名,如今已然远销海外。
  与邻居汝州的汝瓷,定州的定瓷,以及南方的景白瓷,合称大汉四大名瓷。当然,大汉有名的瓷窑很多,但成规模,占据市场主流的,就是这四家。
  作为地头蛇,瓷器这个行业,党家自然同样有涉足,阳翟本地排名前十的瓷窑,党家便占了两座。
  一手药,一手瓷,这些才是党家财富最主要的来源。
  而也得益于这两项优质资源,阳翟的土地兼并集中,虽然严重,但阳翟的百姓,日子却是过得不错的,生活水平属于全国前列,基本的社会矛盾也不想其他地方那般尖锐。
  如果有一日,朝廷对药与瓷这两个行业出手,对党家来说,才是真正的伤筋动骨。
  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
  开宝二十五年,初春。
  潘佑在阳翟县已经待了快一个月了,就近督查阳翟最后一批土地的清量工作,与此同时,整个京畿道下,对权贵们所拥土地的清理,也陆续展开了。
  各地的官府们开始卖力了,经过前面反复的折腾,潘使君的权威终究是树立起来,下面的官吏们还是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毕竟官帽子大多受其所制。
  而各地的权贵们,也关注着阳翟的情况,当得知连党进这样一个刺头都服软了,也都不再闹腾,默默地分割着田产。
  上元节刚过,只休息了一日的潘佑便坐不住了,叫上僚属,带着护卫,出巡阳翟。
  春寒料峭,风冷气寒,刮在脸上,格外让人不适,顺着颍水河谷巡视,沿河两岸皆是大片的田土,地里已经有不少农民埋头翻松着土壤,为春耕做着准备。
  由于地势平坦,阳翟的地大多被整理地方方正正的,比起那些地形复杂的地区,阳翟的土地清丈,在操作难度也要小很多。
  放眼望去,大部分土地,都有明显的分隔标准,田边也插着一道道经由官府确认的木牌,上边详细记录着田土所属信息,这也是除地契之外的重要的凭证。
  在土地清丈的过程中,仅仅阳翟一地,为制作足够的木牌,便砍光了一座山头的树,境内木匠们倒借此大赚一笔。
  而这一道道木牌,在潘佑眼中,显然就是他的政绩建树,是他的工作成果,是他努力的结果。春风虽寒,潘佑内心却多了几分火热。
  不过,在巡到颍水北岸的朱店镇境内时,终究让潘佑发现了一些问题。站在土岗之上,遥指远处颍水河边一大片肥沃的土地,潘佑表情冷漠,语气严厉地问左右道:“行数里地,为何这一大片土地,没有任何标记,莫非此镇土地还未清查结束?”
  闻问,跟在身边的一名属官迟疑了下,快速离开,去查问一番后,脸色凝重地返回,看着潘佑小心地答道:“回使君,此镇土地,一部分已然清丈完毕,录入籍册!”
  “一部分?”潘佑眉头一皱,当即责问道:“那剩下的?为何会留下这尾巴?”
  “这……”属官面露迟疑,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见其表情,潘佑脸色愈厉,道:“这朱庄镇有何特殊之处,值得尔等如此顾忌?”
  迎着潘佑压迫的目光,属官这才小心地禀道:“回使君,此镇未曾清丈的土地,属于楚国公府!”
  “楚——”正欲发作的潘佑声音一下子卡在了喉咙里,缓了缓,方才脸色僵硬地问道:“楚公怎会在这小小的阳翟置有产业?”
  属官缩着脖子答道:“据说,楚国公府有经营药材的生意,此镇的土地,大多是药田!下面的人,顾忌楚公的身份,因而一直未敢冒犯!”
  “此前为何不报我?”潘佑怒道。
  “想来……想来……”属官想解释什么,但一时间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说辞。
  抬眼看着陷入深思的潘佑,试探着问道:“使君,这楚公的土地,也要清查吗?”
  “自然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土清查,概莫能外!”潘佑脱口而出。
  不过,话虽然放出来了,但紧接着,潘佑又叹息着做出土地:“暂时先不要动,容我想想,再作区处!”
  “是!”属官明显松了口气。潘佑已经摸了不少老虎的屁股,但眼下碰到的,却是真正要吃人的,实在碰不得,尤其在圣意不明的情况下。
  遇到此事,潘佑也再无好心情了,摆了摆手,道:“今日就到此为止吧,回县城!”
  “是!”
  离开之时,一向意气风发的潘使君,脚步已显得有些沉重。
  回到阳翟县衙时,天色已然黯淡,潘佑的心情,也如这日暮之时笼罩在上空的阴云一般,挥之不去。
  京畿道的税改工作,到此已然步进入正轨,最关键的土地问题,基本被攻克,接下来,只是一些水到渠成的事情,按照税务新制去落实而已。
  这一路走下来,已经顶着压力,触碰了不少利益阶层,走到如今这一步,有一些过去不曾注意,或者说刻意忽略的问题,终究摆到面前了。
  不畏权贵,雷厉风行,是潘佑为政的标志。然而,有些问题却也不是潘佑所能解决,有些压力也非他所能承受。
  他可以不把李守元放在眼里,也敢把杀威棒打到党家头上,但面对皇子,涉及天家,他还是犹豫了。归根结底,潘佑目前所拥权威,来自朝廷体制,而从本质上来讲,是皇权赋予的。楚公刘曙自然不能代表皇权,但他毕竟是刘皇帝的儿子,是大汉的皇子。
  税制改革,说到底还是土地改革,而毋庸置疑的,天下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家,不提龙子龙孙、皇亲国戚们拥有的地产,仅少府下辖田土庄园,便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否则,过去那么多年,刘皇帝对皇子、大臣们有庄宅田土的赏赐,都来源于此,并且是九牛一毛。
  全天下的土地,都要清查造册,照章纳税,那皇家的呢?要不要查?要不要收税?这个问题,潘佑没办法回答,眼下也没人能给他一个答案。
  当初,为了清查京畿道官田、职田,潘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当初的矛盾与压力,比起此次,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税改,潘佑得罪了官僚,得罪了权贵,若是再把皇家得罪了,那……从来没为未来考虑过的潘佑,一时间竟有些惊魂。
  只是,潘佑毕竟是个性情刚烈、意志坚定的人,又不免思考,新制规定中,是涵盖所有耕地的,并没有把皇室田土单独拎出来,按理说,皇家的土地也在改革范围之内。
  陛下或许会有所忽略,但朝廷诸公制定条文时,却不可能无视这一条。思来想去,潘佑终是咬着牙,下定决心,要做,就做个彻底。
  于是,一边遣使飞马报告政事堂此事情由的同时,潘佑于第二日,带上僚属,再赴朱庄镇,在一干楚国公府职事诧异的目光中,下达了清丈田亩的政令,并且亲自带着人与工具参与到具体落实中。
  当潘佑把手伸向楚国公府时,得知消息的人,惊讶者有之,敬佩者有之,当然,更多的还是幸灾乐祸的,知道潘丑儿莽,但没想到莽到这个地步,他真敢去摸一摸龙之逆鳞。
  就连党进,在得知消息后,也不由从病榻上惊起,啧啧称奇,赞叹不已。九皇子刘曙,党进自然是打过交道的,在其药材生意上,党家还多有帮衬,那可是个比他党侯爷还要混的人。可想而知,听闻此事,会是何等反应。
  随着潘佑在的动作,阳翟再度成为了一个焦点,朝野共同关注。当然,随着事情的发酵,潘佑这边已经不再是重点,做都已经做了,相反,很多人都将目光投向朝廷,望向刘皇帝,看他是如何反应。
  不少勋贵都抱有这样的想法,陛下要查我们的地,逼我们缴税,迫于您的权威,接受了,服软了,但事情总要做得公道,总得服人吧。
  刘曙虽是皇子,但也是勋贵,也当一视同仁才是。当然,就算区别对待,也没什么,只是那样就别怪大伙说怪话了。
  倘若刘曙的地纳入计税了,那其他天潢贵胄、皇亲国戚呢?那少府管理的皇室田土呢?
  随着潘佑捅破那层窗户纸,税改终于改到刘皇帝自己头上了……
  第336章 橐相
  王祐可不是寻常人,成名很早,若论资历,还要在赵普这个权相之上。不过,其仕途真正启航,还得在仕汉之后,从县官吏做起,到京职历练,在外放为官,一步步稳稳当当成为封疆大吏。
  当然,王祐和很多臣僚一样,虽然在乾祐时期便有所建树,但进入开宝年之后,才是真正平步青云之时,乾祐年终究是那些开国功勋、元从宿臣的时代。
  并且,王祐是继卢多逊之后,又一位西北官僚兼士林领袖。当然,王祐不似卢多逊那样强势骄横,性情上更为人所接受,有卢多逊前车之鉴在,这几年王祐为政处事都很克制,显得比较低调。
  不过,从邠州任上始,王祐在西北为官二十多年,州长官以上的各级职位基本都担任过,西北四道也基本都待过,不论是从时间还是履历上,王祐都是要盖过卢多逊的,只是在内容上不像卢多逊那般引人注目。
  不过,到了王祐这样的地位,有些事情也是身不由己的,随着卢多逊的倒台,王祐也不得不接过西北派这面大旗,成为一个重要政治势力的领军人物。
  西北这个地方有些奇怪,虽然经济上已经不再是大汉重心,但政治军事上,依旧享有一定的特殊地位。过去的二十年,朝廷的边防重心,始终在东北、漠南、西北,但在过去十年,已完全转移到西北了。
  毫不讳言地说,西北安定与否,关乎到天下安危。而西北,似乎特别适合出现政治强人或领袖,西北的官僚们也习惯于有一个能够提供庇护并带领他们前行的人,从卢多逊到王祐,再到如今的河西布政使王明,乃至榆林的那颗政治明星张齐贤。
  对于西北的官僚们而言,王祐的死,实在是莫大的损失,这意味着最高层又一次失去了代言人。这些年,受卢案、使团案以及榆林叛乱的影响,西北上上下下被朝廷反复整饬,元气大伤,西北的官僚们日子过得“很苦”。
  去年刘皇帝调王祐入京,接替王著担任财政使,其中未尝没有安抚西北官场的意思,毕竟打击得已经够狠了。
  而对朝廷而言,王祐的死同样影响巨大,这可是计相,在税改大政之中,财政司显然是中枢最繁忙也最要害的部司,王祐更是执行改革的关键人物。他的死,难免会对改革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当然,在大汉当下的成熟体制下,基本不会因任何一人的去留而影响运转,废朝三日,各项事务依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那毕竟只是个形式,即便刘皇帝重新拾起政务,也是很少举行正式朝会。
  而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王祐之后,谁能继任财政使。在大汉中枢的诸多部司中,财政司是仅次于吏部的实权部门,因而地位一向崇高。
  吏部虽然有天官之称,历来是诸部之首,但因为掌握着人事组织之权,水深且浊,常为政事堂所制,各方势力交错,天官并不好做。
  反倒是财政司,渐渐自成一系,行政上的自主性也逐渐加强,而不论朝廷政局如何变化,财政使始终是政事堂排名前三的宰相。
  而随着税改的展开,财政司借着改革这阵风,财政司的权威进一步得到强化,财政使的地位自然也是蒸蒸日上,有成为朝廷继政事堂、枢密院之外第三驾马车的趋势。
  这样一个权势名利兼具,又如此要害的部司,其主官的位置,自然引得大汉的高层们竞相追逐,凡是有资格的人,都行动起来了。
  而要成为财政使,至少需要具备三点素质。其一,资历威望足够,没有这两样,其他都是白搭;其二,能力足够,这是智者见智;其三,年富力强,精力充足,财政司在一年出头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三名高官变动,沈义伦老,王著罢,王祐卒,新任的计相需要提供一定的稳定保障,保证财政司在足够时间内的持续稳定。
  数来数去,人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了,而其中,最具竞争力的,自然是中书侍郎赵匡义了。自赵普复相,再加上一些隐讳的缘由,赵匡义这短时间的日子很不好过,可以用郁郁寡欢来形容。
  同时,没有了赵匡胤的托底庇护,赵匡义也不得不小心谨慎了些,这一年来,十分低调。不过,这份韬光养晦,在财政使出缺后,被打破了。
  王祐的病故,让赵匡义看到了朝局变动,财政使的位置,则被他视为破局的良机。一旦拿下这个位置,不仅重新掌握实权,还能进一步奠定他在朝中的地位。
  因此,在对财政使的争夺上,赵匡义十分积极主动,一方面引太子为援,另一方面甚至不惜向赵普低头,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
  不过,在如此重要的职位上,太子刘旸同样是十分谨慎的,肯定赵匡义才干与为朝廷办事的热枕,但并不轻易表态。
  至于赵普这个老狐狸,对赵匡义的用心目的一眼就能看出,但态度依旧是模棱两可。事实上,对于赵普而言,谁当财政使,都不重要,都难以影响到他的地位,即便是赵匡义,也一样,在政事堂能压制此人,到财政司,亦然。
  而从税制改革的角度出发,以赵匡义的精明强干,有他主持财税工作,还是有利的。自京畿道一行过后,赵匡义已经给自己身上打上了“改革派”的标签,并且从赵家开始积极配合新制施行,甚至毫无保留,没有任何避税的想法与动作,所有土地据实登记造册。
  不过,即便如此,赵普也没有为赵匡义说话的意思,他对赵匡义无所求,赵匡义能给赵普提供的东西价值也有限。因此,财政使之职的讨论,最终还是把候选名单上呈给刘皇帝,交由御批。
  而赵匡义的积极主动,刘皇帝是洞若观火,当然不会如其愿,上呈的名单,一一批驳,对赵匡义的理由是,说他没有财计工作的经验,还是待在政事堂协理政务更适合。
  这自然是个托辞,赵匡义可是从地方上一步步升上来的,各项事务都十分熟稔,其中自然包括财计工作。说到底,只是刘皇帝不愿把财政使交给赵匡义罢了。
  而经由刘皇帝选定的人选,则是一个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人,盐铁使韩徽。
  韩徽是河内公韩通的儿子,出身自不必多论,还是二代勋贵中第一名进士,乾祐年间便已入仕,但真正入刘皇帝之眼,还是在乾祐北伐之时,作为幽州行营粮料转运使,为军前供馈军需,南口汉辽恶战之时,还组织人手进行支援,表现不可谓不突出。
  从那以后,韩徽的前途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中枢担任过兵部尚书,在地方担任过布政、按察、转运三使,暗地里是被刘皇帝当作宰相的后备人才看待的。
  如今,五十多岁的韩徽,正当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各方面也早已成熟,提拔上位是理所当然的事,熬了这么久,也该轮到他了。
  事实上,当初刘皇帝让韩通致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考量,就在于要用韩徽了,父子同朝不是潜规则,但父子同为部司之首,就是规则所不许的了。
  而在韩通卸任之后不久,韩徽便奉调入京,担任财政副使兼盐铁使,这种铺垫的做法,是很明显了。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得出来,包括一直积极争取的赵匡义。
  因此,当最终结果出来之时,朝中的反应并不强烈,韩徽担任财政使,没有任何值得攻击的地方。只是,某些算盘落了空的人,难免失落罢了。
  于是,在这开宝二十五年年初,大汉迎来了新一任的计相,由韩徽背驼,又被戏称为“橐相”。
  第337章 特权
  广政殿,议政堂。
  朝廷中枢的一干大臣们齐聚于此,赵普、刘晞、赵匡义、吕端以及新履任的财政使韩徽,这是当下文官权势最重的五人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