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汉世祖 第385节
  刘承祐将目光落在这名后蜀降将身上,韩继勋明显是等候多时了,起身便道:“末将韩继勋,参见陛下。末将前者不识天数,不知天威,竟然率军,抗击天兵,思之不胜汗颜,愧悔无地。归汉以来,赖陛下与朝廷不计前嫌,以兵事委任,未曾进京,觐拜于陛前,今得见天颜,闻圣音,实乃三生之幸……”
  相较于其他汉将的坦荡自然,韩继勋要紧张些,也更在意些,不过,刘承祐也能理解,毕竟降将,此前率军抵抗伐蜀大军,虽然黄牛寨一战,成就了王仁赡与李彦的威名。
  察其状,刘承祐也未区别对待,态度亲和依旧,宽慰道:“韩将军不必紧张,往者不论,既已归汉,自为大汉将臣,朕当一视同仁,你心里,不必有负担!”
  闻言,韩继勋顿时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言语哽咽,长身拜倒:“陛下如此胸怀,末将唯有结草衔环,誓死以报天恩!异日伐蜀,末将请为先锋!”
  “哈哈!”对其赌誓,刘承祐爽朗一笑,对向训说:“星民,这韩将军壮心可嘉奖,你以为如何啊?”
  向训看了眼韩继勋,对刘承祐恭敬答道:“还需陛下点将!”
  收回目光,刘承祐对韩继勋说:“韩将军平身吧!你能有此保国尽忠之心,甚感欣慰!”
  这边,向训的介绍,仍在继续:“至于高都监、韩重赟、慕容承泰、马仁瑀等将,陛下早已识之……”
  点了点头,刘承祐瞧向慕容承泰:“承泰,朕当初把你贬到西南,受其苦楚,可还有怨气啊?”
  “末将不敢!”闻问,慕容承泰有点不好意思,说:“末将自幼好武,能够从军,建功报国,实欣然往之。比起在东京,飞鹰走马,无所事事,还是在军中磨砺,更酬抱负!”
  “看来,从军四载,确实成长了!你父亲听说你在军中的事迹,可是十分开怀啊!”刘承祐对向训说:“星民,你调教得好啊!”
  说着,又看向马仁瑀,笑容益盛:“小马将军的名气,朕已是如雷贯耳了……”
  “……”
  光是在接见、熟悉西南边将,前后便花费了一个时辰,会谈完毕,刘承祐又招呼着众将,前往王府大堂,举行酒宴。王府这边,早已准备好了一席丰盛的酒菜,算是一场盛会,随驾的后妃、皇子、文武以及关中够格的职吏,悉在其列。
  宴席结束后,刘承祐谈兴犹浓,没有召后妃侍寝,而是叫上向训,君臣密谈。
  “朕知道你,连日急行,东来长安,一路辛苦,本该让你好生休息一夜的,不过,朕这心里,牵挂着西南兵事,伐蜀事宜,有些按捺不住。星民,可别怪朕不体恤下情啊……”君臣对座,喝着醒酒的清茶,刘承祐语态轻松,对向训道。
  “臣东来之前,亦准备了一些西南兵情,欲向陛下禀报!”皇帝都这么说了,向训当然得抬着,应和着。
  自怀中,掏出了一张军事地图,摊开在刘承祐面前,比照着地图,向训对他讲解起来:“陛下,自前年伐蜀,尽取秦凤、汉中之后,包括后续整编的蜀军降卒在内,西南全军,如今共计有四万两千余人,其中马军五千,诸类步军三万七千余众。
  分屯于汉中、凤州、成阶、凤翔、秦陇。其中,依汉蜀和议,南郑驻军五千,成阶、凤州一万,余者,悉在秦陇、凤翔。
  同时,依照朝廷的制命,在秦陇、泾渭、凤翔、汉中诸地实行军屯,半耕半戍,如今已经垦得田地近七十万亩……”
  “有星民在,西南可安,朕亦放心啊!”默默地听着向训的介绍,刘承祐感慨道。
  “王景此番未至,他那边情况如何?”刘承祐问。
  “王公这两年,镇守秦州,负责西部的开拓与镇戍,辖兵三十营。两年间,王公遣兵西向,军堡已西筑至古旧狄道,收拢汉民,剿抚吐蕃,扩地尽三百里!”向训说着,眉宇之间,都不禁露出些兴奋的神采。
  对于他这样的有志之士而言,开疆拓土,收拾旧河山,乃是志趣所在,心向往之,也是最容易留名青史,为后人所传颂的事业。
  虽然,大汉还未大举西进,打出收复河陇的旗号,但是西面诸边戍军,都默默地扩地,加强扩地。远及史弘肇所镇灵州,王彦升所戍盐州,这些年,都在向大唐旧地,扩充影响,筑堡树旗。
  而南边,在收复秦州后,有了西进的基地,就属王景这边,进展最为迅速,最为疾进。
  “王景那边,还需收一收啊!”刘承祐道。
  “近年来,王公正致力于巩固新复之土,另,还需朝廷派遣官吏,重设官府,构建制度,使之真正成为大汉治下之土!”向训说道。
  刘承祐考虑了一会儿,道:“以西南现如今的形势,兵力虽众,但要巩固边防,秦陇、泾渭的兵马,不能多动。如欲伐蜀,真正能动用的兵马,只怕也不多吧!”
  “臣筹谋过,在维持边州稳定的情况下,可起步骑三万南下!”向训语气肯定。
  “如北路就以你口中这三万步骑,可足用?”刘承祐问。
  向训想了想,道:“如辅以一定的民夫,勉强足用!”
  “你都说勉强了,将来朕还需调拨禁军啊……”刘承祐笑了。
  微微一叹,刘承祐略显严肃地道:“星民,伐蜀的时间,需要往后压一压了!”
  “因为关中之乱?”向训试探问道。
  “这只是原因之一!朕这个几个月,在北方走了一大圈,察看吏治、军情、民生,所获颇多,也感触甚深,朕,确实应当多给大汉官府、军队、百姓一些休整的时间!”刘承祐解释道。
  闻言,向训说:“臣明白了!”
  突然地,刘承祐扭头直视向训:“朕多给你一年的时间,养精蓄锐,秣马厉兵,来年伐蜀,一举破之!”
  向训身形微震,抱拳郑重道:“臣愿立军令状!”
  “朕相信你!”开颜一笑,刘承祐拍了拍其肩膀,说:“好了,你乏了,朕也醉了,就不留你了,到宾馆好好休息休息。此番,在长安多待几日,我们君臣二人,难得机会,还需多叙旧情……”
  “臣告退!”
  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
  向训离开后,刘承祐仍旧独坐夜亭,沉夜之中,清风习习,庭院深深,阵阵的蝉鸣,使得此情景越加静谧。
  刘承祐的神情,显得很平和,淡然,近来因关中之乱,而产生的一系列愤怒、焦虑、猜疑的复杂情绪,都已慢慢地消除。
  在与向训的一番交流中,在其汇报西南事的过程中,刘承祐始终默默观察着向训的表现,恭顺、坦然、谦卑,谨守臣节,并未因执掌重权而有所猖獗跋扈。
  刘承祐承认,是他多疑了。心态放宽之后,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西南的军政,远不至于脱离朝廷掌控。
  向训作为都部署,虽然总督西南数万大军,但观其兵力配置,秦、陇、泾、渭,有王景,剩下的又分为禁军一部、关中籍边军以及怀威、怀德两蜀军。
  统军的将领中,又有高怀德、慕容承泰、刘光义、马仁瑀等一干皇亲国戚与大将,中下级军官,同样有诸多在东京卫戍过的军校。
  至于行政上,还有宋延渥这个大汉驸马在掌事,大军后勤的供应大部分也有掌控在粮料使张美的手中。
  认真地剖析下来,西南的军政各方面还是很平衡的,即便向训真的有异心,愿意从乱的,敢于从乱的,也不会有多少人。
  况且,就向训的表现而言,刘承祐觉得,此君还是值得信任的,还是他值得仰仗的股肱之臣,柱国大将,灭蜀统帅。而之所以有所疑忌,说到底,还是向训在外太久,难免有所生疏了,时光易老,人心易变。
  不过,因为此番的怀疑,刘承祐心里竟然产生了少许的愧疚感,只是一闪而逝。作为一个独裁专权的封建君主,猜忌与戒备,几乎是他多年以来养成的本能。
  在刘承祐静夜沉思之时,高贵妃下榻处,却是一片欢声笑语,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中。
  “舅舅!”刘晞蹦跶向高怀德,兴奋地唤道。
  高怀德也很开心,矮身将之揽入怀里,掂了掂,冷峻的面庞间露出了亲切的笑容:“长大了不少!也重了不少!”
  “不许无礼!”这个时候,高贵妃虽然带着点笑意,却轻斥道。
  受到娘亲一斥,刘晞立刻便乖乖地从舅舅身上滑下,老实地站在一边。摸了摸他脑袋,高怀德对贵妃叹道:“你对刘晞,太过严厉了!”
  “类似的话,官家也同我说过!”贵妃美眸看着兄长,细腻的唇角,勾起一道弧度:“这孩子太过散漫,如不严加训导,何以成才?”
  “唉……”听其言,高怀德不由叹了口气。
  看着兄长,高贵妃表情和煦了些,眉色转变间,展露出少许艳丽的风情,关心道:“你在西南军中,一待就是两年,可还好吧!”
  高怀德发现,这个原本需要他与父亲庇护支持的妹妹,越发高贵,英姿凤仪,不可轻视。在其目光下,竟然感受到了少许压力。
  稍微摊了下手,应道:“我从小就在军中打磨,在行伍之中,就像在家里一般,没有任何不适应!”
  “倒是你,在宫中,一切安好吧!”
  面对高怀德的关心,贵妃展颜一笑:“我侍候官家快十年了,一切皆已习惯!”
  见高贵妃言谈之间,始终保持着从容平静,高怀德心中不由生出了少许怅惘之情,看了看站在一边的刘晞,又望向妹妹:“你,太要强了啊!”
  “深宫之内,从来都是暗流涌动,你争我夺。一切都围着官家在转,官家宠幸共三分,而后妃共逐。即便不争,凭着高家的影响,终为人所忌……”贵妃显得淡淡然的,娓娓道来。
  见状,高怀德眉头微凝,道:“可是官家那边——”
  “我侍奉官家这么多年,对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我从不逾越,犯其忌讳,惹其不满!”高贵妃轻笑道,声音悦耳动听。
  看着高怀德,继续道:“现如今,一切尚可相安无事!但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届时,有些事情,只怕连官家,都无法控制!”
  沉默了一会儿,高怀德又摸了摸双目澄澈无辜的刘晞,说道:“不管怎么样,我都是你兄长!但是,我也需为整个高家考虑!”
  高怀德话里有话,高贵妃闻之,凤眉越发舒展,轻轻一笑:“我明白的!终究,还得看刘晞的成长与表现,看官家的意志……”
  说着,高贵妃有些刻意地岔开有些隐晦而沉重的话题,说道:“大嫂已然故去,哥哥仍旧独身一人,无人照料,也该考虑续娶了!要我差人,给你物色一下吗?”
  闻之,高怀德摇摇头:“这两年,都在军中,顾不上!”
  事实上,高怀德哪里会缺少照料的人,身边侍妾、婢女也不少。如欲娶正妻,免不了又是一桩政治联姻……
  在长安,刘承祐一待,就是近十日,这段时间,也是没有一点空闲。关中政情民生,吏治刑名,西南军务,西北边务,他能就近关注的事情太多。
  一直到送走向训那干西南将帅,刘承祐也起了东归之心。同时,朝廷关于蜀乱的善后意见,也呈至御前,对于宰臣们的考虑,刘承祐这边,并没有多少意见,基本照允。
  尤其是蜀俘迁移实边的建议,得到了他高度的认可,直接批复,并指示东京,派出一支精干职吏西来,负责协调地方与边州,等到入秋,也正是个适合迁徙的季节。
  “郭侗,你入崇政殿多长时间了?”京兆府衙内,批复了一些来自东京的要务,刘承祐看向舅哥,问道。
  郭侗不知所以,老实应道:“回陛下,约有三载了!”
  “时间也不短了!”刘承祐点了点头,看着他:“有没有到下边,担些具体职司的意愿?”
  皇帝都这么问了,必然有其想法,郭侗也机灵,拱手应道:“陛下如有所托,臣愿听安排,责无旁贷!”
  “好!”见其这般觉悟,刘承祐很满意,说:“这些蜀俘,不,这些蜀籍汉民的迁移,朕交给你去负责统筹落实,如何?”
  略加考虑,郭侗以一种肯定的语气答道:“多谢陛下信任!”
  “近三万人的迁移,说多不多,却也不少,关键是分散在各州府,又受前乱的影响,人心难免浮动不安。要多费些心思,动些脑筋,宣传朝廷的政策,以安其心。
  与地方官府,要尽力配合好,多做沟通,注意方法。所迁之地,要提前考量,宁虑多,勿虑少,做好充分的准备。
  迁徙所需一应钱粮、工具、种子、托马,找转运使阎晋卿支取,布政使李少游那边,也会尽力支持你……”
  “总之,这是个细致而费时费力的差事,并不轻松,要耐下心,不急不躁!朕相信你的能力!”
  听皇帝这番话,既是提点,又是鼓励,郭侗面色微喜,干劲十足的样子,道:“有陛下如此教诲,臣必定竭尽全力,不负所托,将移民实边之事,妥善完成!”
  “嗯!”刘承祐颔首。
  扫了眼京兆府衙,刘承祐突然问张德钧:“那李崧现如何了?”
  “回陛下,仍在府中待罪!”张德钧道。
  “呵!”刘承祐不禁摇摇头:“这些文人,都喜欢给朕来这一套吗?故作坦然?”
  “既如此,朕就成全他!传诏,京兆府尹李崧以本职致仕,由判官赵修己接任!”刘承祐吩咐着,停顿了下,又挥手补充道:“关中都指挥使赵弘殷,随驾东归,都司暂由副使代理!”
  “是!”
  第113章 西使归来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