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王在晋他们,“随着一些部署的明确,朕愈发觉得大明真正懂军事的将校规模,还是太少了。
不够用,这就是现实。
像辽地那边,随着辽西、辽南的先后收复,武烈军、平虏军、镇辽军的建制,已达到预定的规模。
可是受九边整顿的影响,国朝先后抽调走数批将校,这固然能推动九边整顿的部署,可是对辽地的军队,也造成相应的影响。”
“陛下,上述有司的扩编,不能再继续了。”
杨文岳走上前,作揖行礼道:“现有进修的学员规模,已增建到2万余众,这批学员的耗费,就占据数十万两银子。
如果继续扩编的话,那内阁必然会驳斥的,毕竟国朝需要用银子的地方,还是……”
“既然内阁驳斥,就不必经内阁了。”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进修学员的规模,必须要扩建,否则现在所做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意义。
趁着当前的局势,对国朝比较有利,尽快完成军改,就是朕要做的事情。
一旦辽地或草原,出现任何的战乱,等待国朝的就会是战乱!
进修学员的规模暂定4万众,所需一应钱粮,由内务府进行承担。
同样,规模进行扩充,但是过去既定的标准,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你们军机处这边,要做好对上述学院、讲武堂的监察。
朕不希望不学无术的废物,从这些地方出来,还被授予相应职官,这是对大明军队的亵渎,杨卿,此事就交由你主抓。”
“臣……领旨。”
杨文岳神情复杂,作揖行礼道。
压力转移,就是崇祯皇帝在推动维新变法时,最常用到的手段,你想要权力,想要地位,这些都可以给你。
但是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好。
该要承担的压力,必须要接住。
时至今日,崇祯皇帝一直在努力维系平衡,有效利用各方矛盾,来相互进行制约,继而达到他想做的事情。
恰恰是出于这一点缘由,使得崇祯皇帝一直没有扩大范畴,将相应的谋改也好,维新也罢,都集中在北方诸省。
真要是不自量力的,将上述所做的这些事宜,扩大到整个大明,那等待崇祯皇帝的,就将会是各地叛乱。
“第二件事情,是北地各处水师建制,朕觉得还是太混乱了。”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继续说道:“像过去辽地生乱时,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朕觉得大明的水师力量,应该具备统一的标准,唯有这般,在面对海上威胁的时候,国朝才能迅速的调动海上力量,以应对突发的威胁!”
第九十六章 军机处的一天(2)
统一标准,就是崇祯皇帝一直做的事情。
纵观军队的发展史,想要确保军队的战力,能够始终保持恒定水准,就必须拥有一套完整体系。
这套完整体系,涉及到的领域很多,指挥、调度、建制、军规、军纪、培养、操练、军备……
唯有将此事做好,才能确保军队的战力。
军队的强盛与否,从不是靠一小撮人保证的,是需要具备传承的,否则一场战役的惨败,就能将军队脊梁打断!
无一例外。
这也是为何明初时期的军队,战力是那般的强盛,与面对的一众强敌硬撼,依旧能取得骄人战绩。
可是过了这一时期,大明军队却始终在兜兜转转,稍稍有改变的迹象,就因为后劲的不足,继而走向下坡路。
“军队就该有军队的样子。”
崇祯皇帝神情倨傲,环视殿内群臣,朗声道:“一支不能打仗的军队,与其浪费粮饷,浪费人力,那不如裁撤掉的好。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国朝在辽地的一系列惨败,并非没有原因。
犯了错不可怕。
可怕的。
是明知有错,却死不悔改。
在其他层面还好,大不了就是摆烂,可唯独军队不行!
倘若军队摆烂的话,轻则丧权辱国,重则江山倾覆,这等简单道理,不必朕多说其他,诸卿也都清楚吧?”
崇祯皇帝的话,让在场众人神情各异。
其实从特设军机处开始,很多人都揣摩到崇祯皇帝的意图,想要逐步实控军权,想掌握不容置疑的威仪。
自土木堡之变发生,中央精锐损失惨重,大明在军事层面的权力构架,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倾斜。
文官群体掌控的兵部,开始取缔五军都督府,这导致大明文武失衡的构架,也是从那以后形成常态。
从将校培养说起,经水师整顿、参谋体系、定期轮调、军工发展、军备更新等多个层面延伸。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在崇祯皇帝的意志主导下,一项项决断的核心构想,就这般初步明确下来,军机处要依托这些构想,尽快草拟相应的细纲,并逐步的进行落实,以确保崇祯皇帝构想的整体统一体系,能够真正明确。
“陛下,您提出的那些决断,倘若想要有效落实下来,至少要耗费数百万两的军费。”王在晋想了想,上前作揖道。
“而且这批军费开支,不是调拨一年就能解决的,这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久,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军机处这边,固然开始向内阁等有司衙署,争取相应的军费预算额度,可是涉及到军事层面的调整很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