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湖广筹设了赈灾行署,朝廷也调拨了赈灾粮饷,可是灾情还没彻底解决,朝廷需要用银子的地方也不少。”
  天子这是要对漕运再出手整顿吗?
  韩爌、温体仁、毕自严他们,听闻崇祯皇帝所讲之言,心里都生出了想法,毕竟漕运是很重要的所在。
  此前崇祯皇帝先后对赈灾、河政、漕运等耗费粮饷多的领域出手,这使得不少贪官污吏被揪出来,也断掉不少人的财路,使得当前在大明北方诸省,涉及到赈灾、河政、漕运等领域的建树,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特别是河政这一块儿,取得的进展最为明显,诸如永定河水系、黄河、漕运、淮河等处河政,特设起的专职治河巡抚衙门,让各处河政的推诿减少,真正解决河政隐患的效率增强,实干的河政官员增多,这对于河政的整体建设,都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看着众人沉默不言,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朕打算今后的漕粮和各类折色银,所涉及到钱粮的押解诸事,要逐步向海运进行倾斜,不再以漕运为主了。
  等何时能明确较为稳妥的北上航线,朝廷就开始逐步取缔运军建制,今后大运河就逐步转为民用性质,到时缴纳足额的关税,就能在大运河畅通无阻。”
  “陛下不可啊。”
  韩爌快步上前,作揖行礼道:“这漕运乃是维系漕粮的根本,而漕粮是确保京畿安稳关键,漕运的稳妥性远比海运要强上很多,这海上的运输情况复杂,风险很高,倘若……”
  “所以朕才会说,朝廷要逐步的向海运进行倾斜。”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天津开海通商这般久,难道朕不知海上运输的风险吗?可是如果能明确稳妥的航线,那就能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
  一年开辟不出来稳妥的航线。
  两年难道还开辟不出来吗?
  漕运就真像韩卿所说那般,一点问题和风险都没有吗?
  过去那般多的漂没是怎么回事?
  黄河、淮河一旦泛滥,就会间接导致漕运的停摆,难道这些韩卿也不清楚吗?
  做什么事情前,内阁能不能别光想着办不成,难道就不能多想想,怎么把事情稳妥的办成吗?”
  逐步明确漕运转海运,这只是一个开始,根子依旧是赋税方面的,漕粮和各类折色银押解进京,是为向江南诸省征税,继而掌控住这块富庶之地。
  可现在江南诸省的治下,存在着很多的群体,在想方设法的偷税漏税,甚至是逃税,崇祯皇帝很清楚这些情况,但是他现在还不能大跨步的进行谋改。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
  “这件事情就这般定了,内阁要尽快拟个章程。”
  崇祯皇帝冷哼一声,开口道:“不要给朕提什么困难,有困难的地方多了,要是内阁不能将此事做好,那朕不介意让内务府出手解决。
  此外,原运军提督祖大寿,先前在职期间表现不错,擢授广东总兵,所缺职官由吴襄出任。”
  漕运的弊政,要逐步进行清查。
  辽东将门,要逐步进行转移。
  现在掌握着主动权的崇祯皇帝,不会有任何的优柔寡断,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逐步的清扫垃圾。
  先掌控住整个北方诸省,再逐步将矛头指向江南、西南等地,继而确保大明掀起的维新变法,能够逐步的推行起来。
  “鉴于漕运的重要性,此事今后就由韩卿亲抓。”
  看着眼前的诸内阁大臣,崇祯皇帝开口道:“此事要是办不好,那影响的就不是国朝的安稳,还会影响到社稷的稳定。
  朕希望韩卿能多想想朝廷,多想想社稷,现在出了这般多的事情,倘若再出现一些事情,那天下怎样看待朝廷?”
  “臣……遵旨。”
  被敲打的韩爌,神情有些复杂,向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他知道漕运转海运一事,算是无力回天了。
  韩爌也清楚此事一旦促成,那今后想抨击天津开海就更难了,可是当前这种局势,他一个内阁首辅又有什么办法改变呢?
  第十一章 清查亏空
  “皇爷,内务府派人呈报,唐王孙朱聿键已离开西山宗学,由内务府所谴官员护送下赶赴天津。”
  王承恩走进东暖阁,拱手作揖道:“琉球镇总兵官郑芝龙所上缴税银,皆已清点登记造册,时下已押解至西山铸造新制钱。
  官办处这边呈报,皇爷所言工商法已初步定下,之后会逐步分批的试行此策,不过想最终明确工商法,还需数载。”
  “朕知道了。”
  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头也没抬的说道:“王伴伴,今后西山宗学这边,要有司定期向御前呈递奏疏。
  特别是军、政层面表现优异者,都给朕单独列出来,这些进京的宗藩子弟,也该到了初筛磨砺的时候了。”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朱聿键被崇祯皇帝派到东江镇磨砺,算吹响了大明移藩的号角,恰恰是移藩这件事情很繁琐,所以崇祯皇帝要稳扎稳打才行。
  朱聿键是第一人。
  那今后较长时期内,崇祯皇帝会挑选一批合格的宗藩子弟,将他们调遣到值得信赖的军队中,去进行相应的军事磨砺,清楚的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给大明培养一批能打的宗藩子弟,哪个磨砺出来,就派哪个去合适的地域,给他们调拨一批人手、钱粮、军械、火器等,继而给大明逐步开疆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