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恐怖惊悚 > 天灵地宝 > 第102章 、放山
  (春天萌芽出土,夏天荷花飘飘,秋天树叶被风摇,冬天百草穿孝,四字并成一字,不差半点分毫,一年四季常在,坐看《天灵地宝》。)
  长白山山山相接,岭岭不断,树大林密,草高篙密,大山深处常有野兽出没,人迹罕至。而这里每年开春一直到霜降以前这段时间,深山老林里经常有拉帮结伙组成的“参帮”,在深山里穿梭,专走林密草深的险路,寻找人参。
  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珍贵的中药材,是“东北三宝”之一,历史悠久。别名又称为人衔、鬼盖、神草、土精等。人为栽培的为“园参”,野生的为“山参”。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被称为“百草之王”。
  在大山里找人参,非常艰苦,凶险莫测,收获也没有定数。上山采参叫做“放山”,放山人结伙叫“拉帮”。拉帮放山,一般都是想放山的人去找领过参帮的“把头”,要求入帮,村里没有,就到外村去入帮。
  做过“把头”的,在附近十里八村都小有名气,到了季节,自然很多人登门拜访,请求入帮。而拉帮也有一套特定的规矩,最基本的就是对想入帮的人是不能拒绝的,就算是“初把”,也就是生瓜蛋子也不能拒绝,只要人家有意入帮,把头就得照单全收。
  参帮放山季节性很强,每年谷雨以后到白露这个阶段去放山。白露扣秤封盘,山货庄就不再收人参了,参帮也就自然散了。老羊倌深知这里面的道道,这才费尽心机要和那汉子回他们村,实际上也是想见见把头,探探风声,项公舞剑,意在沛公。
  识别人参的好坏优劣,主要看五部分,分别是芦、艼、体、纹、须,也称为“五形”。
  “芦”即“芦头”,是人参脑袋顶上的那部分细长的根茎。每年秋季,地面以上的茎叶脱落,在根茎上留下一个茎痕,俗称“芦碗”,“芦碗”越多,说明参龄越长,也是鉴别参龄长短的主要标志。人们常说“一个芦碗一年参”的说法,虽然不是很准备,但是也差不多少。
  “艼”是芦头上长出的支根,中间粗,两头细,像是枣核状,俗称“枣核艼”。芦头根部生出的艼,称为“护脖艼”;两个艼对生于芦头的两侧,称为“掐脖艼”;艼和芦统称为“艼帽”。
  “体”指的是人参的主根,也就是形体。
  “纹”是参体的肩部那些紧密连贯、排列有序、深陷细密的环状横纹,也称为“肩纹”。生长年限越久,横纹数目越多,也就越紧密;生长年限较短,横纹则又浅又稀。
  “须”是参体上生长的那些细长的须根,须根上面有很多小米粒大小的疙瘩,称为“珍珠点”。
  吃山货这碗饭的,鉴别人参都有他们各自的一套标准,讲究“芦碗紧密互生,圆膀圆芦核钉;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五形俱佳者即为极品参。不过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参都是五形俱佳,只拥有五形当中的几个形的,也算得上是一支好参。
  老羊倌一打眼就认出了这根参,看出这根参与别的“开山钥匙”不同。芦头泛红,芦碗凹凸不平,看着并不起眼,但却是根难得的“饮血参”。
  “饮血参”并不是喝血长大的参,而是生长在阴气极盛的地方。有这种参出现,在方圆一里之内,必然有大宝。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虽说只差一两,但是价格可是翻了几翻还不止。
  放山人虽然熟知各种人参,对找参的门道知之甚详,但是要说是找“宝”,和憋宝相灵的这些人相比,那根本就没法相提并论。在放山人眼里,这根参就是个二匹叶的普通山参,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在老羊倌的眼里,这东西的价值可大了去了,相当于是取宝的钥匙,这才肯下血本。
  正所谓:舍不出小钱,也挣不到大钱。
  徐青山听老羊倌说了半天,都有点听傻了。刚要从包里把那根参再取出来再看看,远远的就瞅见那汉子晃晃悠悠的回来了,赶紧把手又缩了回来,冲老羊倌使了个眼色。
  老羊倌喊来老板,结了帐,冲那汉子笑了笑,又是一阵客气。
  大汉让老羊倌不用客气,这种事是他们赚钱,要说谢,得是他说谢谢才对。见老羊倌和徐青山都准备好了,大手一挥,三人直奔公共汽车站。
  老羊倌走出去没多远,转身便钻进了一家山货庄,买了块狍子皮。他也没说别的,别人自然也没多问。
  一路上,三个人在车上东拉西扯,越聊越热乎。这才知道这大汉姓刘,认识的人都叫他刘二炮,家就住在转山子村,平时在家种地。几个月前,跟着村里的关把头放山,在山上转悠了半个多月,最后找到了几根小参。
  有徐青山在旁边扇风点火,拍马屁捧臭脚,把刘二炮美的,真感觉满天的星星属他最亮,满园的花草属他最红,说着说着就热血沸腾了。冲老羊倌和徐青山把胸脯拍的“啪啪”直响,说是如果他们想去见见世面,也想去山里看看,他回去就和把头打个招呼,有他的面子,把头肯定不会拒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