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让人感兴趣的就是,现实中,有没有真正“牵羊”的人?憋宝相灵,到底有没有这一行?
从其它文学作品或是民间故事里,其实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关于憋宝的影子。而让“憋宝”声名鹊起的,大多是关于南蛮子在天津卫憋宝的传说。
本地本长的天津人,大多都听说过一些关于憋宝的故事。都说天津有三宝,鼓楼、炮台和铃铛阁。天津是块风水宝地,“憋宝”的传说自古便有。提到“憋宝”,不能不提“南蛮子”。天津人将从北边来的外来人口说成是“侉子”,把从广东南方那边来天津做生意的,称做是“南蛮子”。
说到藏宝,应该说天津的地下宝藏不会很多,因为天津是一方退海之地,冲积而成,地上地下,只是一片泥沙。那几年闹备战,处处挖防空洞,挖到深处,大多是贝壳,少有历史文物。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在天津建都,就是明皇朱棣在天津设卫,也只是把军队派过来,不会把他皇宫里的宝贝带过来。所以,天津人说自己的城市“白花花的银子大街上流”,指的是就业机会多,商机多,货币流通频率高,至于地下,自惭形秽了。
不过,都说天津风水好,地下有宝。清代文人李庆辰,写过一部“怪力乱神”的笔记小说《醉茶志怪》,其中就有许多掘地得宝的故事。在一则故事中,李庆辰写道,某君“掘地得一物如龟,方厚约四五寸许,遍体金色,绚烂有光,四足齐动。”活灵活现,就是一只金龟子。
清代大文人俞樾,曾经在天津住过,他的《右台仙馆笔记》一书,有不少关于天津的记载,其中一条写着,天津一巨宅筑屋,掘地,得一银盆,主人携归,熔之,重五十两。
老天津卫的老人对于南蛮子憋宝一事,是坚信不疑的。最有名的就是关于铃铛阁的故事。铃铛阁坐落在天津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存有《大藏经》全卷。阁楼上系有金铃48只,入夜风动,铃声传播数十里,实为天津一大风景。
光绪十八年(1838),一场大火将铃铛阁烧得只剩下一片废墟。铃铛阁何以起火,无人得知,但是很多人都说,是因为铃铛阁地下的宝物被南蛮子憋走了,由此才引起一场大火。
据说,铃铛阁48只风铃所以声音洪亮,而且能远传十余里,那是因为铃铛阁地下有四只金蟾镇守风水。几个南蛮子看出铃铛阁地下有宝,便每天夜里潜伏在铃铛阁外观察。一天夜里,夜风又起,正在风铃做声时,南蛮子看见铃铛阁四个角落各有一只金蟾现出地面,清澈做声的风铃,就是由金蟾传向四方的,也是南蛮子手疾眼快,他四个同时悄悄摸到金蟾旁边,突然每人将一块重石压在金蟾身上,铃铛阁的铃声立即就哑了。
第二天早晨,南蛮子来到铃铛阁,搬开重石,每块重石下面压着一只金蟾。南蛮子将四只金蟾取走,没想到没过几天,一场大火就将铃铛阁烧没了。
金蟾属于蛙科动物,栖水而生,金蟾被南蛮子憋走了,铃铛阁地下水位下降,再赶上天气干燥,这才起火。
另有一段南蛮子憋宝的传说,故事发生在鼓楼。鼓楼位于城区中心,古籍记载,天津鼓楼“居城中央,高三层,四面穿心,上悬大钟,晨昏各撞一百八杵,城门早晚启闭,以钟鸣为准”。鼓楼钟鸣,声闻十余里,可预卜晴晦风雨。
据清人笔记记载,忽一日,鼓楼钟声大作,天津县太爷大感奇异,命人到楼上查看,衙役来到鼓楼,见鼓楼四面大门紧闭,没有人在里面敲钟。衙役破门而入,只看见楼上跪着一个人,自然是个南蛮子,正向大钟朝拜。衙役将这个南蛮子带到县太爷衙门,县太爷审问他在鼓楼上做什么,南蛮子回答说,“钟锁日久成龙,以术取去,埋在地下,将来子孙必出显贵。”
就这样,南蛮子将鼓楼的镇楼之宝憋走了,从此鼓楼的钟成了哑钟,鼓楼上的那座老钟虽然被南蛮子埋在了地下,多少年天津也没出几个显贵,有人见证说,南蛮子埋在地下的钟是一座假钟,真钟,也就是鼓楼的镇楼之宝,早就被南蛮子憋走了。当然,这也只是传说。
南方人擅长憋宝,到底是不是真的,这种事,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偷笑)
关于牵羊,其实与憋宝有很我相似之处,只不过,由于南北文化差异,在行事上有很多区别,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无外乎都是些天灵地宝,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而这些玩意有的似曾相识,有的却是闻所未闻。
书中对牵羊术的描写看似荒诞无稽,但仔细回味,似乎也有些道理。于是很多朋友都好奇地问我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是不是我和这类人有一定的交集。坦白地讲,牵羊与盗墓差不多,不一定写盗版小说的都盗过墓,书上写的种种情境未必现实中就是如此。
我也一样,既然是一本小说,不是纪实文学,当然就是虚构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杜撰的,我并不认识“牵羊”的羊倌,也不认识“憋宝”的“爬子”。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