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钟大春病重以来,他每一天都过得生不如死,但他心里始终有坚定的信念。他是党员,忠诚又坚定。他知道领导们一直都没有放弃他,他知道自己辗转了很多地方,接受了很多治疗,但他没有想过放弃生命。
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他还没有见证更强大的国和更富裕的人民,他舍不得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的人间。是国家培养了他,是党让他们一家人免于苦难,既然国家都还没放弃对他的抢救,那他只有活着才能继续为人民做贡献,只有活着才是对党和国家最好的报答。
钟大春本人的意识时有时无,但只要有意识,他就能感知到身体各部分仿佛在被病魔鲸吞蚕食,每天一点。他努力抗争过,可收效甚微。
可这次,他再一次转院,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鼻子间的消毒水味道和以前的都不一样,竟然有着一点淡淡的花香,让人昏昏欲睡。
这次没有别的地方那种难受的“射线”治疗,每天早晚两次都会有一股带着奶味儿的药香浮动,后来他知道,那是因为主治医生刚生完孩子正在哺乳期。
这个身上带着奶味儿的医生进来,他就会被人翻来翻去一次,一是清洗身体避免褥疮,二是方便女医生“扎针”。他也是偶然清醒时候看到过一次,那扎进身体的细针足有三寸长,可却一点痛苦都没有,还像是带着一股股暖流注入身体,让他的破败又冰凉身体从内而外暖起来。
每当女医生进来,他还会喝到一包味道奇怪的药水,药水是温热的,好像能够从口中温暖到全身,整个人都热起来了。这些热量和渐渐侵蚀身体的冰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每天都好像在他身体里拉锯。一会儿冰冷战胜了温热,一会儿温热又取代了冰冷。
钟大春一点儿也没觉得难受,因为这种双方在体内交战的感觉越来越清晰总比身体的感觉越来越麻木要好得多。
之前,他的身体已经被病痛折磨得阴冷麻木,每时每刻都感觉到这种麻木在向心脏和头部侵蚀,他甚至能够预感,等这种麻木抵达心脏,就是他死亡的时刻。
现在不一样,身体好像新生出一股力量,一直都保护着心脏和头脑,偶尔还会往外围扩散,把麻木驱散。
再后来,他终于能够完整清晰地听到外面的动静。他听到有人称呼她“沐医生”,向她报告自己的身体情况,也报告另外几个病人的恢复情况,他听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都是曾经的战友。
他们也都在医院,处于发病初期,大多数都已经停止了病情继续恶化,还有一两个开始好转。
钟大春还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可他意识很清楚。他们这种在国外都无法攻克的绝症竟然在国内找到了有效的医疗方法。
他胸中仿佛有一团火在烧,他一直都有强烈的信念,我们有这么辽阔的土地、有这么悠久的历史,现在又有这么英明的领导人决策者,没理由会是外面那些人口中“落后贫瘠”的地方,只要肯努力,我们一定能在各个方面超越别人,称为顶级强国。
如果钟大春不曾去过国外或许还没有这么深的执念,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出去被人看不起,生病后出去又听别人议论。人在病中容易多想,他就时时刻刻在想这些问题。
也多亏了钟大春这有点“轴”的脑袋,治疗效果超出了沐红玉的想象。对于这个病人,沐红玉自己哪怕玉石泉水在手也是没什么把握,倒是没想到到了八月底钟大春体内的癌细胞就停止了扩散。
八月底,小太阳之前出去拍的连续剧终于在京城电视台上映了。这是一个讲述旧社会一个孤儿陶真不屈贫寒、一直心怀善良奋发向上,最后参军立功的故事。
小太阳演的就是这个孤儿小的时候,几岁的小孩没有父母庇佑,要过饭、进过杂耍班子、去学堂偷听过课、还被人教着做过骗子,反正小小的孩子经历了太多,有好笑的、有催人泪下的。不管是哪一种,小太阳的演技都能够驾驭,而且表演的时候按照徐德水的行家话来说“张弛有度、表情细腻”。
总之,就是沐红玉这样熟悉小太阳的人看电视的时候都会随着人物的生活变换而心潮起伏。更别说不认识小太阳的外人了。
等到九月初学生返校和新生入校,呼吁在学校食堂安电视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除了京城电视台每晚七点的全国新闻,还有新闻过后黄金时段的连续剧。
学校里到处都是学生在讨论小陶真悲苦又搞笑的生活经历,电视剧还没播放到小陶真长大,一个个的满是期盼。
对于小太阳来说,现在最麻烦的就是上学。他去拍电视并没有和幼儿园的小伙伴说过,但开学后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能够辨别很多事情。不但认出来他就是小陶真,还认出来他就是省台每周一播的儿童节目支持人。
开学第一天就被同学和老师们围观,课堂纪律就没正常过。下午方婶来接人的时候差点没被吓坏,回到家小家伙就苦着个脸。
沐红玉从方婶那听了个全乎,一边给两个小的按摩手脚,一边笑他:“你不是最享受鲜花和掌声吗?”
“可这不是鲜花和掌声,是围观,我感觉我是只猴子。”小太阳十分苦恼。
沐红玉让小星星和小月亮接替自己给两个小的做按摩,摸了摸小太阳脑袋,蹲到他跟前,告诉他:“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苦与乐,就看你是觉得苦多还是乐多。而且你再想一想,他们围观你是因为喜欢还是讨厌?你是不是可以和老师商量下,能不找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事情。”
小太阳想了想,摸了摸后脑勺儿:“其实也没那么不高兴,就是有的人偏要来摸我。大姐说,等人家新鲜劲一过就好了。大姐还说,我和小星星可以不上一年级,那些孩子太幼稚了,直接上三年级,大家都忙学习,好奇心就不会那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