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其他类型 > 清穿之哲皇贵妃 > 生气
  和珅快马加鞭赶过去, 心里只盼着尽快调查好,再回去禀报皇帝立功。
  他带着雄雄壮志赶到西边跟阿桂汇合, 阿桂只把和珅留下, 也没好吃好喝,就随便找了个房间让和珅住着,吃的跟其他将士一样。
  和珅不是吃不了苦的人, 但是他长途跋涉过来, 阿桂压根没重视他的样子,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要不是和珅开口, 阿桂压根不可能参与到这事来, 立功的机会更是没有, 居然还这样对他!
  哪怕和珅后来发现阿桂的吃住和自己没什么两样, 他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
  尤其阿桂慢吞吞也没出发的意思, 每天和珅都找不到人。
  阿桂不是在外边巡视, 就是在训练新兵,似乎完全忘记还有这件差事在。
  等了快半个月,和珅实在坐不住了, 想要独自过去调查, 又被将士们拦住, 说是不能随意出去, 顿时气炸了。
  也是这时候阿桂才姗姗来迟见他, 笑道:“和侍卫不必着急, 我已经派人去打听了, 很快就有消息过来。”
  和珅就不高兴了,这事怎么事先没跟他说,让自己跟热窝上的蚂蚁一样一直干等着?
  “大人, 既是皇上下命, 我等就该亲自调查才是。”
  阿桂面色淡淡道:“去调查的是我的亲卫,难道和侍卫不相信我的亲卫?”
  和珅无语,那些亲卫他又没见过,怎么相信啊!
  “而且和侍卫如今是皇上跟前的大红人了,不少人都知道,若是出现在人前打听什么,没多久就该人尽皆知了,要怎么查探?还不如让我那些长得普通又面生的亲卫先去探一探,等他们回来再从长计议。”
  阿桂这话语气淡淡的,和珅却觉得他在夸自己。
  显然阿桂不是个擅长跟人打交道的,倒也不是故意怠慢的样子,和珅听了之后心里舒服了一点。
  能被阿桂亲口夸赞,和珅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他笑笑道:“是我误会了,多得大人想的周全。”
  和珅打听到自己想要的,这才回去了。
  站在阿桂身后的高大侍卫之前一直沉默着,这会儿听着和珅的脚步声远去,才开口道:“主子,这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不教训他一下,还以为自己真是个人物。”
  不过是靠谄媚和讨好皇帝起家,有那么点本事和小聪明罢了,和珅真以为自己能跟阿桂平起平坐,还敢跑过来质问阿桂,当自己是什么?
  阿桂微微一笑:“不必在意,他也蹦跶不了多久的。”
  和珅要一直在皇帝跟前,他才要担心皇帝会不会被和珅忽悠了去,然后慢慢平步青云,再拽下来就不容易了。
  如今和珅离开皇帝身边,到这西边来办差,阿桂琢磨着要怎么把人长久留下才行。
  只要他不在皇帝跟前晃悠,没多久皇帝就该忘了和珅的。
  夜里亲卫悄悄赶了回来,把打听的事告知阿桂。
  跟阿桂猜想得差不多,王望在西部当总督的时候禀报连年大旱,皇帝还派人去当地查过,回禀说是相符。
  但是阿桂偶然救下一个山民,得知这些年压根就没有大旱过。
  那么王望跟户部要那么多赈灾的粮食,那么多赈灾的银两,通通都用到何处去了?
  阿桂担心自己听见的是一面之词,也可能是山民所在的地方并没有大旱。
  毕竟西边那么大,有些地方干旱有些地方没有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然而亲卫带来的消息跟阿桂听见的是一样的,西边最近几年每年都没出现大旱过!
  阿桂沉吟片刻,就吩咐道:“去把和侍卫请过来。”
  心腹忍不住问道:“主子,要把此事交给和侍卫去办吗?”
  那和珅会不会把功劳独自吞下?
  阿桂笑笑道:“你以为那么容易吗?王望能隐瞒这么些年,光靠他一个人是不可能的,背后肯定有一张大网。而且这张网上的人恐怕都不是你我能够得罪的一品大员,让和侍卫去是再适合不过了。”
  和珅如今地位不高,肯定卯着劲想要立功,那么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去调查此事。
  这事办得好当然叫皇帝高兴,但是另一边也要得罪不少人。
  阿桂不是怕得罪人,就是怕麻烦,而和珅不怕麻烦,更不怕得罪人,怕的是不能立功。
  要能踩着这些人爬上去,和珅必然是愿意的。
  和珅过来听阿桂一说,立刻就应允道:“大人不好离开边城,此事交给我来办就好。”
  他早就摩拳擦掌想轰轰烈烈办一场了,自然拍心口保证能成事。
  和珅甚至连侍卫都没要,独自一人带着盘缠和干粮就走了。
  心腹问道:“主子,他这样是信不过我们,还是以为自己单枪匹马能做什么?”
  阿桂摇头道:“初生牛犊不怕虎,派人在他后头跟着,有什么危险的时候出手帮一把。不危及性命的话就不必出现,在后头盯着点儿就行。”
  他也想看看和珅究竟有什么能耐,能把此事拿下了。
  和珅的办法很简单粗暴,那就是诈。
  王望这个老狐狸没那么容易,但是他身边人就未必了。
  和珅从小尝尽人情冷暖,最擅长看透人心。
  王望身边几个人当中,他暗地里查探过,有个叫额尔的尤为胆小。
  他就直接去雇了几个地痞无赖,把额尔用麻袋绑到荒郊野岭里逼问:“王望什么都招了,你还等什么?他把钱财都拿走了,能留给你多少,也就指缝里漏下来一点,你还帮着他瞒着掖着,是不是傻?”
  “王望都外调高升了,唯独丢下你还在这样贫瘠的地方当小官,你真的甘心?”
  额尔大晚上在家里好好坐着,半夜被绑过来,又给蒙住眼睛,早就吓破胆了。
  和珅的话更是勾起了额尔心里对王望的不满,和珅很清楚王望这样的人必然不会给额尔分多少,因为额尔地位低,胆子也不大,哪怕少了也不敢嚷嚷。
  但是额尔不敢反抗,不等于他心里不怨恨啊。
  而且他确实知道不少秘密,王望对额尔也很放心。
  这么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谁会用心防着呢,简直就没把额尔放在眼内!
  可是和珅很明白,这样的小人物才是最可怕的。
  他们看似没什么用处,知道得却多,只要威逼利诱,就没什么是不能说的。
  和珅见额尔动摇了,又循循诱导道:“只要你都说出来,将功赎罪,我会写折子上去给你求情。”
  至于额尔能不能保住性命,那就是皇帝来定夺,不是和珅能做主的。
  额尔也清楚这一点,咬咬牙还是点头了。
  和珅担心额尔这个证人在哪里都不安全,索性带回去阿桂那边。
  阿桂也没想到短短半个多月功夫而已,和珅就已经找到切入点,还寻到额尔这个知情人愿意倒戈,倒是有几分手段的。
  额尔既然答应了也不含糊,直接提笔就写了起来。
  他早就把名单熟记在心,写起来没多好犹豫。
  阿桂看着额尔写完一页又一页,面上忍不住露出惊诧的神色,那么多人?
  从一品大员到七品县丞,大大小小至少有五十个官员参与其中,实在是骇人听闻。
  他们过手的脏银从几十万两到几十两都有,分得最多的是一品大员于敏和王望,每人足足有一百多万两。
  这简直是惊天大案,阿桂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和珅看额尔写完,别提多欢喜了,仿佛功劳已经要掌握在手里:“大人,你看是不是该写折子上禀?”
  阿桂深深看了他一眼:“也对,你我分开写,到时候派人快马加鞭一起呈上去就是了。”
  和珅应了,两人分头写了折子一起交给信使送去皇帝手里。
  阿桂没看和珅写的,和珅也没看阿桂的,两人都不知道对方写了什么,却也隐约能猜的出来。
  和珅担心的是阿桂会不会抢功劳,就有些焦灼地等着皇帝的回复。
  皇帝收到折子的时候气得险些把折子扔了,猛地站起身,把旁边的苏叶吓了一跳:“皇上?”
  听见苏叶疑惑的声音,皇帝才收敛了一点:“没事,是阿桂那边送消息来了,和珅办差不错,已经找到证人,得到了名单。”
  苏叶咂舌,这前后才多久,和珅这效率也太高了一点。
  还是贪官和贪官之间惺惺相惜,很了解对方的心思和路数,所以才叫和珅那么快就抓到要点了?
  她便问道:“和侍卫真够快的,前后这才多久啊,人都已经说服到倒戈了。”
  皇帝一听便有些存疑,是啊,这才多久功夫,和珅不但查探到王望身边人,还让对方倒戈了,会不会有诈?
  “阿桂的折子上也提到都是和珅一个人去办的,深入腹地调查,找到的这个人胆子小,诈一诈就什么都说了。”
  和珅在他身边的时间不长,阿桂的性子皇帝却很清楚,有一说一,相当实在,绝不说那点虚的。
  阿桂说和珅办到的,那就确实没什么问题。
  而且名单也抄录了一份,上面的官员大大小小的,皇帝看一眼都有印象,尤其是最上面的一品大员于敏,也是他这些年颇为宠信的大臣,没想到他也掺和其中,这就叫皇帝实在太失望了。
  他失望的当然是自己给于敏那么多的信任,于敏却辜负了。
  皇帝绝不承认自己看错人,只觉得对方变了,跟坏人同流合污了!
  苏叶没看那个名单,看皇帝的面色就知道不少重臣参与其中了:“和侍卫这么能干,是要在那边继续调查吗?这么多人都抓起来问一问,指不定还有别的事。”
  皇帝也是这么想的,沉吟道:“阿桂有军务在身,确实不好离开太久,和珅正适合到处走访。”
  苏叶心里给自己鼓掌,最好让和珅在西边一直走访下去,别那么早回京就好。
  西边那么大一块地方,他要走完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了。
  就是再迟三五年后,和珅回来了,皇帝说不定还是会重用他的。
  而且没了和珅,会不会有张珅、李珅之类的人?
  皇帝自然不会放过王望,派人把他抓起来,另外还派了一个叫陈辉祖的大臣去辅助和珅。
  阿桂走不开,总不能让和珅一个人办事,多一个人也能多商量了。
  和珅是一点都不想要,多一个人就要把功劳多分一点出去了!
  不过皇帝都发话了,和珅也只能捏着鼻子亲自迎接这个叫陈辉祖的人。
  这人喜欢板着脸,素来铁面无私,最是不喜欢和珅这种靠讨好皇帝上位的人,刚照面就没给他什么好脸色,把和珅气坏了。
  好在和珅很能忍,好声好气跟陈辉祖交代最近办的事,只得来对方一个点头和“嗯”的一声,于是忍不住问道:“陈大人有什么高见,但说无妨。”
  陈辉祖看了他一眼:“我说了和侍卫就会听吗?”
  和珅皱眉:“陈大人这是什么意思?你我替皇上办差,就该有商有量好好办妥此事就是了。”
  所以什么私人恩怨该放放,别耽误了正事。
  陈辉祖嗤笑,什么正事都让和珅做完了,还假惺惺来问他的高见,简直恶心人。
  “和侍卫都想好了,也没我什么事了。”
  和珅还想吩咐他做事,想得美!
  闻言,和珅还真担心陈辉祖撂担子不干,回头直接告到皇帝跟前,只能继续好声好气道:“这事我就起了个头,还得跟陈大人仔细商榷才行。”
  陈辉祖眯起眼道:“此事简单,名单都有了,把人都抓起来,财产充公,家属也一并下狱等待发落。”
  和珅还想慢吞吞的,把人抓起来问清楚才去追回财产,人都不知道带着钱跑多远了,还怎么找?
  闻言,和珅果然道:“陈大人,这样不好吧?哪怕有名单在,也是额尔的一面之词,不问清楚冤枉了好人怎么办?”
  陈辉祖看了他一下,感觉和珅是真傻还是故意的?
  “不管冤不冤枉,自有皇上定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人抓起来罢了。”
  不过依照皇帝在盛怒当中,这些人恐怕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哪怕其中真的有人没敢伸手要钱,却是知情不报,也算同罪了。
  所以这其中哪里有无辜的,不过是惩罚轻重不同罢了。
  陈辉祖见和珅不太服气的样子,想到阿桂的提醒便道:“这样,我和你分别写折子询问皇上的意思,如何?”
  若是皇帝要仔细查探,那就让和珅负责,若是按照陈辉祖的意思来,那就他来办。
  和珅勉强点头,回头开始琢磨怎么写一个花团锦簇叫皇帝看着高兴的折子。
  皇帝高兴了,自然就会偏向他这边了。
  但是和珅跟着皇帝的时间还是太短了,以为皇帝很好哄。
  不过皇帝确实挺好哄,就是正在气头上的时候不能用一样的办法去哄,不然完全是火上浇油的。
  苏叶第一次看见皇帝这么愤怒的样子,直接把折子扔在地上,让李玉都不用捡了:“烧了吧,朕不想再看见了。”
  她扫了一下,发现这该是和珅送来的折子。
  每次和珅送折子来,皇帝都会仔细看完,然后笑着跟苏叶说和珅的文采有多好。
  如今和珅的文采不可能短短时间内就变得不好了,所以是写了什么让皇帝这么不高兴?
  苏叶犹豫了一下,还是过去给皇帝抚着后背顺气:“皇上可别气坏了。”
  皇帝皱眉道:“朕能不生气吗?这么大的贪污案,那些人都该死!和珅居然说其中可能有被冤枉的人,不能一股脑把人都杀了,还得抓起来细细问过才好。”
  他气得要死,这些人当中怎么可能有无辜的?
  最多是钱多钱少,或者跟陈辉祖想的那样,有人帮着隐瞒,却未必没分一杯羹,也拿到好处的,知情不报难道就不是罪过吗?
  苏叶眨眨眼,原本还想着怎么把和珅拉下来,如今不用动手,他自己就开始作死了。
  “皇上,和侍卫还年轻,得慢慢来才是。有那位陈大人在,想必跟和侍卫的处置手段不同?”
  这就是叫皇帝更不高兴的地方了,两人分别写折子上来,陈辉祖的折子简单明了,就一个意思,和珅非要查清楚才进行下一步。
  在陈辉祖看来,就该杀鸡儆猴,一股脑把人都落罪了,雷厉风行才对,不然皇帝的脸面往哪里搁?
  他们胆大包天,有此下场就是应该的,和珅居然同情这些罪人,是几个意思?
  皇帝愤怒的自然是因为看过陈辉祖的折子,跟他想的一样。
  他一面觉得和珅辜负了自己的期望,一面又认为和珅再心软也不该同情罪人,就是再年轻不懂事不是更该听陈辉祖的?
  然而和珅不肯听,不然陈辉祖也不会无奈分别写折子给皇帝,两人写一个折子上来不就好了?
  皇帝不悦道:“既然和珅那么想调查清楚,那就让他留在那边。人都抓了杀了,然后他再去仔细查明那些人究竟贪了多少,有没转卖赈灾的粮食,有没其他同伙。不查得清楚明白,他就不必回京来了。”
  苏叶恨不能给皇帝鼓掌,这敢情好啊,让和珅在那边多留几年吧。
  和珅接到皇帝的旨意后整个人都傻了,开始怀疑陈辉祖的折子里究竟写了什么,不会是诋毁他的话吧?
  不然皇帝一向看过他的折子都会点头,怎么这次反而不太高兴的样子?
  留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个多月已经够够的了,还要继续呆下去,查明那些老黄历一样的旧账,又谈何容易?
  尤其皇帝的意思是人都杀了,账再慢慢查。
  人都死了,和珅去哪里查?
  不但主谋死了,帮凶死了,连伺候的下仆都要死。
  他们要留下账本还好,要是没有呢?
  和珅整个人都不好了,明明是个好差事,怎么到头来变成这样?
  他原本想着这些人都处置妥当了,证据确凿了,自己就能回去找皇帝复命。
  如今却要一直留在这里找蛛丝马迹,和珅简直要疯了!
  事不宜迟,他生怕那些人一死,什么线索都没留下,就疯了一样去牢里审问,说什么都要问到账本这个东西。
  彼时阿桂和陈辉祖一边喝茶一边对弈,端的是惬意。
  然而两人偶尔聊一句,说的却是和珅。
  阿桂放下黑子后问道:“他之前一副大善人的模样,恨不能找到中间谁是无辜的,就要在皇上面前告陈大人一状,让皇上以为陈大人心冷如铁,公私不分,滥杀无辜。”
  陈辉祖捏起白子很快放在黑子旁边,微笑道:“和侍卫到底年轻,难免有点心软。不过依照我对皇上的了解,皇上必定依法惩治那些人。而且既判了罪,那些人是不可能开口的。”
  他们都要死了,一家子都没落下,哪里还会愿意主动给和珅弄功劳?
  反正和珅得了账本,他就能回去禀明皇帝,在皇帝面前邀功。
  这些官员既然逃不掉,满心愤恨无处发泄,便是一股脑放在主动凑前来的和珅身上。
  骂人都算小事了,有些还想动手打人。
  也幸好和珅的身手不错,原本想着让他们发泄两下就算了,后来发现这些人简直得寸进尺。
  打骂之后还要吃的喝的,要大鱼大肉,要锦衣绸缎,要上等的酒水,和珅哪里能都弄来?
  他弄了那么一两件,狱卒看着自己的眼神都不对了,怀疑和珅跟这些官员是一伙的,不然怎么好东西往牢狱里送,还都是这些要死的贪官?
  难不成贪官还藏了什么宝物,和珅想着人都要死了,于是最后用这些拉拢一番,好拿在手里吗?
  不止一个狱卒这么想,也告到陈辉祖和阿桂那边。
  阿桂都要笑了,跟陈辉祖对视一眼。
  不用说,陈辉祖回去就写了一封折子送去给皇帝,说的就是和珅在牢狱里对那些贪官的做法。
  没什么春秋笔法,也不需要,就按照狱卒朴素的言语转述的。
  简简单单几句,看得皇帝又开始生气了。
  皇帝当然知道这些人贪赈灾款和粮食的时候,和珅才没几岁,不可能同流合污的。
  然而和珅为了得到账本的线索,放低姿态去讨好那些罪人,皇帝的心情能好到哪里去?
  他捂着胸口险些一口气没上来,吓得李玉赶紧过去给皇帝顺气:“皇上息怒,不如请院首过来?”
  “不必,朕就是气着了,和珅简直胡来。”
  皇帝臭骂一句,李玉站在旁边不敢接话。
  毕竟皇帝也就发泄一下,没想让人回答。
  折子一放,皇帝就问:“徐州到了吧?”
  李玉应了:“是,皇上,这就要靠岸了。”
  船身微微晃动,显然是靠岸的。
  皇帝起身去巡视河工,当地官员陪同。
  苏叶远远就见这些官员眼泪鼻涕一大把在哭穷,皇帝听得不耐烦,挥挥手显然是应了什么。
  高贵妃知道苏叶能看得懂唇语,不由凑过来问道:“叶儿,那些官员在说什么的?”
  “说是这两年河道雨水多,洪水泛滥,多年来赈灾借用的种子和口粮还不上,皇上就免掉了。”苏叶没说的是,皇帝还让人去截了漕运的粮食,挪过来给徐州用。
  高贵妃听得咂舌:“陆陆续续借了小二十年的种子和口粮就这样被皇上一笔勾销了,也太……”
  这么多年积累起来的数目一定相当庞大,皇帝一句话,借的就不用还了。
  苏叶心下诧异,却又觉得理所当然。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皇帝就是这样了。
  管户部的傅恒在后边脸色都变了,估计想掐死当地官员的心都有了。
  说这些人不是故意哭穷,苏叶是一点都不信的。
  看看说这些年天灾多少,一听皇帝南巡要过来,行宫不也做好了吗?
  比起无锡那边临时做的行宫,徐州这个行宫简直不要太大。
  不过据说是当地一个富户的家,听说皇帝要住下,立刻带着一家子搬出去,好空出屋子来。
  皇帝看着这园子颇为满意,虽说是个商人,园子却做得不错,后面还有一块不小的竹林,夏日凉意习习,冬日还别有一番滋味。
  各处摆件精致,挂着的名画不少,就连对联都透着才气,笔迹更是带着几分潇洒从容,想必是出自大家之手。
  而不是带着暴发户的俗气,叫皇帝相当舒心的。
  苏叶后来却不经意问道:“不是说这里连连受灾,这么大的园子没个几年是建不起来的,所以这富户从外地过来的吗?但是别处可没天灾,富户却往这里跑,还在这里安家,为什么啊?”
  这话叫皇帝也疑惑了,确实富户有那么多的选择,要是在外地多的是地方能挑,怎么非要跑到这里来居住?
  来就算了,可能有什么渊源,但是这么大的园子仿佛就为了皇帝特地造的一样。
  皇帝几年前就发话要南巡了,只是有事拖住了,所以多年前徐州就已经开始准备接驾了?
  然后呢?
  有钱造了这么大的园子,接驾的时候还哭穷,是因为钱都用在建造园子上面了吗?
  更甚者,皇帝怀疑那些赈灾的银两是不是都被挪用到这个园子来了。
  想到皇帝在来之前,这个富户还要装作在这里住过的样子,皇帝心里就不太得劲。
  他让李玉去厨房转了一圈,果然灶台就没用过,哪里有人住过的痕迹。
  那么一大家子住在这里,灶台都没生过火,别说吃饭,烧水都没烧过吗?
  说什么富户的住宅,不过是个借口,免得皇帝发现这是为他特意建造的园子!
  皇帝最恨的就是别人欺骗他,更别提这是双重欺骗了。
  前面当地官员在哭穷,转头就建了个那么大的园子给皇帝当行宫,简直是当面打脸!
  皇帝气得七窍生烟,当场就让人把当地官员都关起来分别询问。
  看看他们到底把赈灾款吞了多少,放自己口袋多少,用在建园子又有多少上面。
  苏叶还挺惊讶的,毕竟皇帝南巡需要排场,哪怕是穷地方都要抠出钱来给他建行宫。
  皇帝以前都没那么生气,这次倒是气得手都抖了。
  因为皇帝忙着处置这些人,就让皇后带着苏叶、高贵妃等人先回去船上。
  是的,皇帝因为太生气,决定临时结束南巡,处置完就回京城去了。
  苏叶还挺可惜的,回去的时候皇后看了她一眼笑道:“叶儿是不是不明白皇上为何突然如此生气?”
  她轻轻点头道:“娘娘愿意为臣妾解惑?”
  皇后微微一笑:“这有什么,这些人前脚才让皇帝免了欠条,后脚发现当地其实一点都不缺钱,皇帝如何能不生气呢。”
  皇帝可能想得更多,怀疑当地官员跟王望一样是谎报灾情骗赈灾款的。
  有王望等人的反面教材在前头,皇帝自然是生气加max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