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其他类型 > 拖油瓶只想种田 > 藕粉
  正月初一拜大年。
  俞善姐弟俩两个孩子当家 , 没什么亲戚可走。
  尤其是俞善,她觉得经历了大年二十九那场“团圆饭”, 她应该已经赢得了不去老宅拜年的权利……
  干脆安心睡到自然醒。
  俞善睡醒的时候, 映入眼帘的就是俞信大大的笑脸:“姐姐,祝你财源广进,事事顺心。”
  “好孩子, 知道姐姐最喜欢什么。来, 你的压岁钱,岁岁平安又一年。”
  俞善从枕头下面摸出一对准备好的笔锭如意小银锭, 这是她专门从银楼换的, 既是文房四宝花样, 又暗含了必定如意的好意头。
  “谢谢姐姐!”俞信简直爱不释手, 把那对银锭小心翼翼的放进荷包里。
  他今天一身崭新的墨蓝色直身长衣, 是俞善特意给他买的, 穿起来愈发像个小小的读书人。
  尽管手上冻伤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那个衣衫褴褛的农家小子形象已经愈行愈远,过去三年老宅的生活也像是一场渐渐模糊的噩梦。
  姐弟俩把昨晚没吃完的饺子煮了两大碗, 一人一碗吃得饱饱的, 携手出门拜年去了。
  村里的熟人除了俞根叔, 也就是村长家了, 去完这两家, 姐弟俩直接拐道去了小镜庄。
  刚进庄子, 杨黍、杨禾还有小豆丁杨丰年就团团围过来, 叽叽喳喳的给俞善拜年。
  俞善大方的每人发了一把铜钱,三个孩子带上俞信一路欢呼跑去玩了。
  小镜庄上就两户人家,也不需要串门儿拜年。
  大家刚分到了烫手的花红, 正是情绪高涨的时候, 生怕那些莲藕放久了会白白坏掉,一大早吃完饭就重新开工做藕粉。
  俞善倒是意外发现,古大夫和奚晟也在庄子上。
  古大夫正给米氏看诊,奚晟主动给杨庄头他们打下手。
  杨豆和邓桃在那排专门烘干用的带炕竹屋里忙进忙出,一看见俞善,赶紧来报喜:她们已经成功做出一批藕粉了。
  “主家,你看看,这样是不是就做成了?”杨豆端着箩筐走过来:“按您吩咐的,我端着的这箩是烘干的,小桃姐端着的是晒干的。”
  和后世机器做的粉末状藕粉不一样,这些手工藕粉凝结成粉白的块状以后,为了更快的去掉水分,用刀把它们削成薄片再晒干。
  俞善分别从两个箩筐捏起一小块藕粉,用指尖搓开,粉质一样细腻,顺滑如脂,据说这是反复过滤了三遍的成果。
  把藕粉放在舌尖上轻轻一抿,瞬间就溶化了,藕香十足。
  “你们尝过了吗?烘干的和晒干的味道有什么不同?”俞善觉得从外表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一样都是雪白的藕粉片。
  杨豆和邓桃齐齐摇头:“这藕粉以前谁也没见过,可怎么吃啊?”
  俞善笑着说:“取两个碗来,再烧点开水,我给你们调点藕粉尝尝。”
  杨豆和邓桃互相看看,一个去烧水,一个去找碗。
  庄上众人看见她们在这里的动静,纷纷停下手里的活儿,聚过来围观。连古大夫也饶有兴趣的,捏着胡子看热闹。
  俞善突然想起来:“对了,庄子上有蜂蜜或者是红糖吗?”
  “蜂蜜这东西精贵,一直不好买,不过倒是有红糖。”米氏身子不好,杨庄头一有钱,第一件事就是买了红枣、桂圆、红糖之类的给她补身子。
  俞善先晾了一些白开水,用凉开水把碗底的藕粉融化调开,这才加入滚烫的热水,不停搅拌,没一会儿,雪白的藕粉就变成粘稠的淡粉色,晶莹剔透,清香扑鼻。
  这两天体力活儿都是邓荣干的,他比谁都好奇:“咦?颜色变了,看起来像米糊,但是要好看得多啊。就是不知道味道怎么样。”
  “就你心急!”邓春嫌弃儿子不稳重,敲了邓荣一下。
  邓荣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尴尬的摸摸头。
  俞善也笑了,她让大家轮流近距离观察了一下:“大家都拿碗试着调调看,决窍就是先凉水后热水,这样才能调匀。”
  足足忙活了两天才得了不到十斤藕粉,每个人都跃跃欲试。
  俞善则专心品尝两种制法的藕粉,想看看味道上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虽然口感差别不大,但是晒干的藕粉香味要更浓郁一些,好在这几天天气还算不错,俞善打算剩下的藕粉还是晒干的好。
  藕粉的出粉率确实如俞善料想的那样低,勉强能达到十比一,也就是说,最后总共能有二十五斤藕粉。
  听起来不多,但是浅浅一个碗底的藕粉,就能加水调出大半碗成品来,如果拿去零卖,这二十五斤藕粉还是能分出不少碗的。
  难道要像米粉似的,再摆个摊位来卖吗?
  俞善头一次动了心思,想着要不要在镇上或者县城开家小小的糖水铺,或是小食店。
  不过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开店的话,本钱倒是不成问题,关键是人手。
  小镜庄的米粉生意刚刚兴起,源源不断的订单都做不完,到时候叫谁去看店呢?
  再说,虽然米氏的手艺不错,可她身体不大好,平时在庄子上做做饭还行,要真是开店让米氏掌勺,估计她身体要吃不消。
  之前卖米粉的时候,杨庄头只让米氏做些轻省活,一个月下来,她还是累得瘦了一圈。
  俞善自己上也不成啊,她的手想要治好,还得两个月。左思右想,只能暂时把这个念头抛在脑后。
  没一会儿,小镜庄人手一碗藕粉,吃得香甜。
  大家尝几口藕粉纯正的味道,觉得入口顺滑,满口清香;又加点米氏熬的红糖汁,更是香甜沁人心脾。
  古大夫尝了一碗,满意的点点头:
  “莲藕味甘而性凉,虽然可以清热生津,可如果脾胃虚寒的人食用过多,必定会因为其寒性而肠胃不适,像米氏就不应多食莲藕!”
  “啊!”杨庄头听了大惊失色,赶紧去接米氏手里的碗:“孩子他娘,你还是少吃几口。”
  “不过嘛……”
  古大夫大喘一口气补充说道:
  “这用莲藕制成的粉就不同了,除了能保留莲藕清热开胃的特性,还能滋补健脾,消食止泻;
  不仅如此,老夫觉得这藕粉可以凉血、散血、止血而不留瘀,对热病血症也是食疗佳品。嗯,不错,不错。”
  杨庄头听完,忙不迭又把碗塞回米氏的手里:“孩他娘,听古大夫的话,多吃点、多吃点。”
  众人听完古大夫摇头晃脑的一番评价,瞬间对手里这小小一碗藕粉肃然起敬……
  唯有俞善吃完,咂舌回味了一下,遗憾的说:“要是有桂花蜜,花生碎,葡萄干就更好吃了。”
  奚晟闻言,低头笑了起来。
  到了下晌,他竟然带来一个新摘的蜂巢送给俞善:
  “这时节没有桂花,好在我以前在山中发现过好几个蜂巢的位置,我和义父都不嗜甜,除了入药别的没什么用处,既然你喜欢,取了蜜来调藕粉吧。”
  在一旁的杨豆和邓桃眨眨眼,挤眉弄眼的偷笑。
  俞善大大方方的收了下来:“那就多谢啦!古大夫虽然身体好,毕竟也有些年纪了,这藕粉你们也带两斤回去慢慢吃。”
  奚晟笑着应下了。
  “对了,”俞善突然想起:“正月十五石江县要开始征力役了,要做河工的,你和古大夫打算怎么做?”
  光上次那只野猪,奚晟就分到三两多的银子,作为一个身手还不错的猎户,俞善不觉得他会出不起力役的更赋钱。
  奚晟果然也是这么打算:“我打算直接交更赋代役,至于义父,他有举人的功名,不在征募之列。”
  “怪不得以前就觉得古大夫像儒生名士,”俞善顿时对古大夫刮目相看:“真是失敬失敬!”
  奚晟无奈的说:“义父他醉心医术,当初考这个举人功名也是迫不得已,可千万别叫他知道,你知道他考过科举。”
  这话说得拗口,但是俞善表示充分明白。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为尊者讳,也不该议论长辈的私事。
  更何况,谁敢惹大夫不高兴!
  俞善从善如流,做了个用手封口的姿势,引得奚晟一双眼睛充满了笑意。
  大年初二。
  临近中午,俞善和俞信两个正在灶间忙活,突然有人敲门。
  俞善去应门,一看就愣住了。
  门外站着一个满脸苦相的女子,看起来三四十岁,一身粗布麻衣,还不着痕迹的打着补丁。
  见到俞善,她就双眼含泪,叫了一声:“善姐儿。”
  “小姑姑?”俞善有些不敢认。
  俞秀才兄妹六个人,除了他们兄弟四人,还有一个大姐、一个小妹,都嫁到邻村去了。
  俞善记忆里,小姑姑俞馨娘和白翠娘这对姑嫂的关系处得很不错,俞馨娘未嫁的时候,也时常到二房来小住,带俞善一起玩。
  只是印象里的俞馨娘是个很爱笑的女孩子,和眼前这个一脸苦相的中年女子,实在很难重合在一起。
  算一算年龄,小姑姑也只有三十出头,怎么就苍老成这个样子?
  对了,今天初二回娘家,怎么到了吃饭的时候,俞馨娘不在老宅吃饭,反而跑到二房来了?
  “小姑姑快请进。”俞善朝灶间喊了一声:“信哥儿,快出来,小姑姑来了。”
  “别别别,不用叫信哥儿了。我这就走了。”
  俞馨娘满脸愧色,连连摆手:“以前信哥儿在老宅,我也没有照拂过他,是我这个当小姑姑的没用。知道你回来了,姑姑没别的可送的,一点心意,你和信哥儿不要嫌弃。”
  说完,她把一包东西塞到俞善怀里,头也不回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