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其他类型 > 德猎 > 第152章 臭不要脸(求订阅)
  蔡教授很随意道:“很多地方都有疑惑,比如你们是从猫薄荷草里提取到的CAT-酮,据我了解,全世界成百上千的植化所都没能找到这种新物质,你们是怎么获得的?是特定品种,还是催化剂,生物酶,或者植物真菌?”
  这……
  一开口就问到最关健的核心问题,要不要这么刚呀,很容易吓到人的。
  杨顺皱眉道:“你们今天不是来验证CAT-酮的有效性吗?和来源没关系吧?”
  蔡教授坚持说道:“当然有关系,它和生产成本有关,如果它的提取难度特别大,价格是美纱酮的10倍,镇痛效果却是一样,或者还不如美纱酮,那么顶多只能算成一种镇痛有效药,没有药企愿意生产。”
  全盘否定?
  不,蔡教授似乎带着别的企图,这是狠狠压价的常规做法,先把你打击的一文不值,再寻找破绽进攻。
  所以,杨顺这边保持警惕,不愿意透露太多。
  提取工艺,以及相应的设备,都是可以申请专利的,大家就指望这点干货吃饭了,凭什么要把方法和渠道告诉你?
  问了几遍,他们都不说,双方就这么僵着了。
  药监局的刘科长打圆场:“叶教授,咱们先不讨论提取方法,说说你们的动物实验和毒理实验吧,我想看看是生产成品还是中间体。”
  叶青解释一番,他们只做了少量实验,小白鼠实验稍多,恒河猴也用上了,还考虑购买大猩猩,但还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得到完整的动物实验模型。
  蔡教授又追问道:“我怎么只看到一组猴子实验的数据?”
  叶青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蔡教授,这一组猴子实验,足以证明CAT-酮在镇痛方面是有效的。”
  “剂量呢?你们的剂量对比实验,至少要做几组吧?”
  “……”
  叶青再次闭嘴,陈浩低头玩手指,杨顺打了个呵欠。
  这边都懒得回答这种屁问题,准确数据是能随便告诉你吗?要不要再给您老人家准备一张刻满资料的光盘,双手供上呢?
  就跟男女相亲一样,今天就是一个简单的见面会,结果女的一上来就问你一个月挣多少,房贷多少,父母有没有退休金,有意思吗?男的还想问,你是不是处呢?居心不良!
  现场第二次僵硬,杨顺三人就是不接话,不解释,不吭声。
  黄副局长笑着道:“蔡教授,您是觉得这个药没什么价值,对吧?”
  蔡教授干咳两声,沉吟着:“也不能这么说,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阿司匹林一开始就是止疼药,后来发现还可以治疗风湿病,预防心脏病,预防中风,一年消耗1000亿片。说不定CAT-酮除了镇痛,也有其他作用。”
  鬼话人话都被他一个人说完了,连黄副局长这个外行都觉得好笑:“那你的意见是什么?”
  蔡教授说道:“考虑到这种物质可能具有读品效果,我觉得国家可以加强监管,还是先不要申请专利,不要发表论文为好……”
  “凭什么?”
  杨顺和叶青几乎异口同声。
  蔡教授才不会害怕这两个晚辈,说道:“如果你们是想评职称,或者将履历做的更漂亮点,其实可以申报国内的一些科技进步奖,完全不需要公开发表在SCI期刊上呀。”
  卧槽!
  国内的科技进步奖,有那么容易拿到吗?
  杨顺无语的很,叶青拉下脸来:“两院院士都能发SCI,为什么我们不准发?”
  “不是不准你们发,只不过这个猫酮太敏感了,不适合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国家承认你们不就行了嘛,国家级别的科技奖不比SCN三大刊差,也足以让你们名扬天下!”
  蔡教授摇着头,一个个细数道:“比如说钱雪森,李泗光,华锣庚,陈璟润,对了,小杨你不是红农的吗?你们农学界也有名人,袁窿平就获得过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
  杨顺和叶青觉得荒唐,可笑,还有隐隐的愤怒。
  他说的这些人,哪个不是举国尊敬的大科学家,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获得国家科技奖和自然奖的几乎都是院士,拿他们做类比,这是捧杀,还是嘲讽?
  杨顺有点烦了,他反正是毛头小子,说错话了也不怕得罪人:“蔡教授,您一下子无法做出判断,一下子又有点研究价值的,我听不懂啊。科技奖也离我太远了,您有话就直说吧。”
  蔡教授终于露出真面目了:“我建议这个项目最好交给保密单位来做,就像当年的抗疟大会战一样,青蒿素项目就是国防牵头!当然,这是叶教授和杨同学的心血,或者让我们的一些保密单位研究员加入到这边来,也是可以的。黄局长,您慎重考虑一下。”
  呵呵呵呵……
  杨顺这边差点掀桌子了,原来坑挖在这里呢。
  学术界很黑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吃相这么难看的,还真是闻所未闻,太不要碧莲了,真的,臭不要脸的。
  黄副局长笑了笑,没表态,而是和刘科长低声交谈着,两人附耳,其他人不知道在说什么。
  蔡教授满脸微笑,看着四周,看似老眼昏花,但内心比恒河猴还要精明,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而且,他很擅长做这种事。
  很快交谈结束,黄副局长说道:“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吧,叶教授,你们先继续做研究,这份材料我带回去研究研究。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可能会多次派人过来,希望你们不要嫌麻烦。”
  叶青站起来,和他握手:“没事,来之前提前打声招呼就行。”
  等考察团离开,三人面面相觑。
  叶青无力地坐在椅子上,揉着太阳穴,头疼的厉害。
  陈浩走来走去,冷笑,气愤,抱怨。
  杨顺在发呆,他想的是,CAT-酮的含量决定了它的成本,在催生后的猫薄荷里,含量没有荆芥内酯那么高,但也不太低,他的成本其实不高。
  那么这样就好办了,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管那些蔡教授,王教授,李教授他们怎么蹦跶,只要杨顺控制了原材料,就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他提到了青蒿素,咱们要以史为鉴。”
  叶教授靠在椅背,幽幽地说了一句。
  杨顺和陈浩都看着他,叶青说道:“我前年回国,一部分原因就是被屠教授激励,她在诺奖感言中说,青蒿素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它是整个华夏科学界在中医药上共同努力的结果。”
  青蒿素历经四十余载,成为华夏现代制药界的一段传奇。
  历史记载,最初是因为樾战,山区疟疾猖獗,部队有强烈的抗疟需求。
  华夏那个时候正好在发生神秘事件,百废俱兴,当时政府只保留了核武器,以及抗疟这两个项目,科委,縂后勤部,国防,卫生,化工,中科院,某部队,一大堆单位都来了,而且多次变更,组长换了好几茬,牵头负责的单位一直在变化。
  这个项目,参与研究的单位极多,全国几十个科研机构,这是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抗疟大会战”,“全国一盘棋”,举国之力研究对策。
  因为时代的特殊性,以行政命令当选组长的屠教授,实际上很难服众,她在研究成果的贡献度上也是有分歧的,毕竟青蒿素的发明如同接力棒一样,持续了几十年,是很多科学家一起做出的贡献,不是她一个人,这点在现代学术界是共识。
  所以,屠教授独获诺贝尔奖,作为国家荣誉没毛病,这个奖不可能颁发给100个华夏科学家,而且她对青蒿素的贡献确实巨大,即使在有些地方不能服众,但瑕不掩瑜,牛顿也站在一群巨人的肩膀上。
  只不过呢,每个华夏的巨人,都是一个大山头,所以嘛,大家都懂的,就不多解释了。
  “屠教授说,华夏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华夏科学家应当努力发掘。我也认为对传统中药进行植物化学工作,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你们带来的猫薄荷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很感谢你们证明了这一点!”
  叶青对两人说着,后两者也是唏嘘感慨。
  杨顺说道:“我不敢奢求CAT-酮能有青蒿素那样的高度,但能证明这条路可行,我就心满意足了。”
  陈浩开着玩笑:“CAT-酮要是真能取代美纱酮,成就说不定比青蒿素还要高,打击读品不见得比抗疟差哪里去,诺奖也等着我们。”
  三人齐齐笑起来,诺奖谁不想要,但这绝对不容易,太多人盯着了。
  叶青道:“所以,我们要吸取青蒿素项目的经验教训,我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不要轻易被困难打倒。历史总是被胜利者撰写的,如果我们在早期就被踢出团队,日后别说喝汤了,连残羹剩饭都吃不到一口。”
  “不会的,这是我们的心血,绝对不能让其他人抢走。”
  “放心吧,数据继续加密,叶教授,麻烦您加快进度了,我想快点得到化学合成的方法,计算出成本。”
  “再给我两个月时间,这个夏天,我们拼了。”
  “属于我们的,绝对不能被其他人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