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不知道他们已经在死神的面前徘徊,一旦他们抵挡吴州城,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万丈深渊。
不过在吴州城,哪里的气氛却是格外的好,收到沈万三的影响,吴国的百姓,根本就不在乎南周已经他们的国家给毁灭了。
对他们来说无论战乱给他们带来什么灾难,只要他们能够混个温饱,不会饿死就行了。
他们才不管他到底是哪个国家统治者吴国的地界呢!
没了人们的反对,军队的将士也失去了心中的信仰,吴国军很快也被南周军所同化,当然这其中也有韩信的功劳,在同化和征兵方面几乎没有人能够比的上他。
不过只言片语,他就做到了让吴国的士兵接受了吴国已经成为历史,而他们现在已经是南周军的现实。
而且更让人振奋的事情是,因为干将对吴国的心灰意冷,居然用放过吴王为条件答应归顺南周。
当然这也是陈政默许的,在韩信发兵之前,陈政就打过招呼,只要干将的条件不算太离谱,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拉拢他。
秉承着这个思想,韩信答应了干将的请求。并在不久之后会随沈万三一起回南周的皇城。
终于韩信还要在这边驻守一段时间,一方面是他需要去平定吴国剩余的还没有被拿下的几座小城,另一方面他从干将的口中也得知了薛国会过年援助吴国的事情。
韩信听到是薛国要来,怎么会舍得离开,之前就是因为薛国和车立国设局,才让韩信上的套,差点都死了。
现在换作薛国主动送上门,他哪有会放他一马的道理。
相较于南越城,在韩信攻克玩吴国的国都之后其实要处理的事情并不多。
因为第一吴国的财富基本上都被沈万三给卷走了,同时这里的百姓也是直接手沈万三影响接受了他们是南周人的事实。
第三战俘方面也处理的得当,等于说所有的问题全部都被解决了。
因此,韩信并不算忙碌,甚至开始筹备起了歼灭薛国的计划。
这一次他要让薛国知道得罪了南周的代价,也要为自己死去的将士报仇。
而在皇城,陈政没有继续和陈庆之去弄京报的事情,而是一个人回到皇城,开始了新一轮的抽奖。
虽然这一次南周拿下了吴国并没有直接变成六品诸侯国,可是陈政的心里已经很满意了,毕竟他可是直接由了三次抽奖的机会,而且只一次的奖项当中也是存在帝器的。
这个东西的总用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他对于一座王国的意义。
之前的帝玺,它的作用就已经很明显了,现在要是让陈政再抽到一件帝器,怕是还能让南周的举起节奏再一次的加快。
因为帝器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的对南周的国运和人民产生影响的。
多加一件帝器南周的国运再一次的被填充,到时候南周的孩子不但出生就天资聪慧,就连南周的环境都会受到天道的青睐,被伟岸的天地之力所改善。
“系统立刻帮我开启抽奖。”陈政很明显的有些迫不及待,因为这一次的抽奖的奖励基本上都是顶尖的。
首先,陈政看到的第一个奖励就是一本阵法,阵法的名字也赫然让他如雷贯耳,这是八门金锁阵的阵法书,不过在这八门金锁阵的背后还是标注了俩个字初级。
也就是说这个阵法只是初级的八门金锁阵,当即便是这样这门阵法依旧是在六品诸侯国中无敌的存在。
所谓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如从生门、景门、开门而入则吉;从伤门、惊门、休门而入则伤;从杜门、死门而入则亡。
八门金锁阵在敌人冲阵之后的阵门立刻就会变化,里面的士兵开始不停移形换位,待到阵门完全闭合之后敌人就在里面围着中央方阵兜圈子,直到被擒。
而且遇到敌方直攻阵壁时,小方阵相对于大方阵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可以引起“变形虫吞噬运动”。简而言之就是让敌人彻底沦陷在这阵法之中。看完了第一个奖励,陈政忍不住去看第二个奖励,依旧让陈政心里面痒痒的,非常想得到,因为这第二个奖励又是一件奇宝这件宝物是避水珠,也就是让拥有它的人自由
在水中呼吸。
而且能够借助珠子的力量在水面上开出一条道路来。
这日后一旦打起水战来,陈政也是能够借助避水珠的力量来帮助南周度过难关。
而系统的第三个奖励则是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防毒面具,陈政不会知道为什么系统会给出这样的奖励来。
不过这有总比没有的好,而且防毒面具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万一日后遇到一些恶劣的环境也是能够排的上用场。
而第四个奖励则是攻城的利器尖头木驴车,他又被称作是鹅车洞子。这种攻城车的容量大概是十个人,共有四个路轮。它的车底是空的,所以乘员可以在里头推车前进,车顶和两旁则用生牛皮覆盖。不过大概为了减轻重量,所以车顶的牛
皮是以绳子作为支撑。
由于尖头木驴是尖顶的,所以可以减少炮石的破坏力。它的车脊为较坚固的大木。车长为一丈五尺,高八尺,是一件不可多得攻城利器。
陈政对这个奖励也是极为眼馋的。
在看第五个奖励是一本农业巨著,也是陈政现在最稀缺的一件东西。
而它的名字就是《齐民要术》,这本书全书共分为十卷九十二篇,系统地总结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
同时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完全就是一本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而它对于陈政的意义也丝毫不弱于一件帝器,因为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就是农耕。虽然陈政凭借着自己的记忆打造了农具,可是他也就是打造了几件农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