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院 > 科幻灵异 > 星际启明 > 第38章 打脸(三)
  决斗,即将开始。
  在真实系统的确认下,这场决斗是合法的。
  不光合法,真实系统还为两名贵族安排了决斗的场地,划定了场地的范围,并规定了胜负评判标准。
  所谓的决斗场地,就是以小行星带为球心,直径为200公里的一个球形空间,并将其标注在了两位贵族的战术地图上。
  两名贵族必须在这个球形空间范围内展开决斗,脱离这片区域就算认输,同时规定所有围观人员也必须离开这片区域,只能在外围观看这场决斗。
  200公里的距离,只是直径距离,双方遥望而对,其实只相隔了120公里。
  这个距离,在太空战斗中,刚好在远程有效射击距离之外,是比较合理的距离。
  关于有效射击距离的问题,李易吸收的4级《射击学》就有过非常详细的说明。
  谁都知道,能量射线或集束都是以光速前进的,理论上的有效射击距离几乎没有上限,但理论毕竟是理论,在实际战斗中,要想锁定并击中目标,双方之间的距离并不能相隔太远。
  在太空中,由于空间折射问题,无法实施1光秒外的超远距离精确打击,因为受引力场的影响,无论是人们看到的超远距离目标还是雷达搜索到的超远距离目标,其实际坐标都有较大空间偏移。
  这就好比在地球上对着太阳正面打一道能量光束,最终却打不到太阳,而是很有可能打到了太阳后面的某个星球上,这个现象别说在这个时空了,哪怕在旧时空也已经被地球上的天文物理学家们证实过了。
  而1光秒以内300公里以外的距离,也属于超远距离,也同样难以实施精确打击,原因之一是雷达很难锁定移动中的目标,
  雷达电磁波也是光速的,但电磁波发射出去作用到目标后再反射回来,即便按300公里算,也相当于来回跑了一共600公里,然后集束射线打过去又得跑300公里,那么不计算下达攻击指令的反应时间,即使是人工智能也至少需要耗时0.003秒才能将能量集束作用到锁定的目标上。
  一艘普通的星舰,巡航速度一般都在300米秒左右,0.003秒之内,该星舰就能移动1米左右,如果发动攻击的星舰也在移动,那么就是2米的误差距离,这个误差距离还只是理论值,只是简单地计算了光速造成的延迟误差,还没计算两者的相对方向和角度问题。
  而且在实际射击中,锁定目标后,炮台的角度要跟着目标移动,由于距离很远夹角很小,炮台要想瞄准打中对方,可能只需要旋转一微米甚至一纳米。
  但很显然,这么微小的旋转距离和角度,再怎么精密的机械设备也难免会有误差,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只要稍微有一点公差存在,能量集束可能就不知道打飞到哪去了。
  炮塔旋转公差所造成的误差,还只是精准度相对较高的副炮所存在的问题。
  如果是主炮,由于体积很大且炮身炮管极长,主炮的整体结构基本上附着在了星舰的大半个舰身上,左右能旋转摆动的夹角只在5°之内甚至无法旋转,这就像古代战船两侧的火炮,炮管左右转动的夹角极小,能大幅转向的是船身,而星舰主炮的基座就是整个星舰本身。
  所以发动主炮攻击时,整个舰身以及舰首必须大致对准目标方位才行,否则就是指东打西,完全牛头不对马嘴,然而作为主炮基座的舰身,不可能在太空中做细微精密的运动,转向速度稍微快点或慢点,角度大点或小点,或者被小陨石碰一下,主炮都无法精确命中目标。
  因此在太空战中,射程范围与陆地战有着很大的差别。
  太空中超远程一般指的是120-300公里以内的距离,再往外就是无效射击距离了。
  远程是介于60-120公里之间,中远程指的是20-60公里,中程距离就降到了15-40公里,中近程介于10-25公里,近程指的是2-12公里,而到了2000米范围内,那就是近身肉搏拼刺刀的短程距离了。
  当然,以上这些也并不是绝对的标准,运气好的话,无论多远的距离都能打中目标!
  只是运气这个问题……很难说,距离越远概率就越低,空间里还有不少陨石颗粒粉尘等障碍物,距离太远的话,能量在半途就会被消耗掉不少,即便命中目标所能造成的杀伤力也会打不少折扣。
  因此相比之下,人类用大量数据统计出来的这些射程范围标准,才是概率最高、最科学的最佳射程。
  此刻,在真实系统的规定下,双方之间相隔120公里,遥望而对。
  两人的星舰都在同一水平面上,即都在小行星带的黄道面上。
  无论是双方的距离还是方位,真实系统都提供了最公平的战场环境。
  但,真的公平么?
  几乎所有人都不这么看。
  即便李易的小型突击舰上面换装成三台能量集束炮,中型突击舰的“血量”依旧是小型突击舰的两倍,发射功率也是对方的两倍,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小型突击舰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如果不是大家对伯爵大人的识商脑控速度抱有一定的期待,恐怕这会都没人观战了,因为结果早就注定了。
  但即便脑控速度快又如何?
  双方相隔120公里,这个距离明显是有利于中型突击舰的,除非小型突击舰能够近身到中型突击舰跟前,否则脑控优势会被很大程度地化解。
  但很显然,吃瓜群众都能看明白的事情,约尔男爵没有理由不知道,李易更是清楚这一点。
  “得想办法近身……”
  遥看着对面的中型突击舰,李易喃喃自语。
  其实隔着120公里远的距离,就算中间没有遮挡物,肉眼也是看不到对方的。
  李易的做法是,把视角画面一分为四。
  1号视角是正常视角,2号视角是目标观察视角,用以放大目标近距离观察目标的情况,3号视角是在观察视角的基础上缩小10倍,以中距离对目标及其周围较大范围空间进行监控,4号视角是战术视角,这是真实系统提供的战场区域上帝视角,以供全局观察,免得不小心脱离了战场。
  这种视角设定方式,在《飞船操控学》里有着详细的介绍和说明,是太空战斗中最常用的视角设定方案。
  学了4级《飞船操控学》后,对视角的切换和运用直接就能达到熟练状态,所以李易只是大致浏览检查了一遍,发现没有什么软硬件问题后,便向真实系统提交了决斗开始的申请。
  与此同时,对面的约尔男爵也做好了所有准备。
  决斗,一触即发!
  “系统提示:此次决斗,一方认输、被摧毁或脱离战场,则认定失败。失败方将支付胜利方2000万星币作为赔偿。双方确认后,决斗即刻开始!”
  李易通过脑控下达确认指令:“确认!”
  约尔男爵故意等了几秒钟才进行了确认,然后就在系统宣布决斗开始之际,四门能量集束炮就朝对面来了个齐射!
  显然,约尔男爵是想抢占先机!
  但这么远的距离,雷达系统只能扫描到对手,却无法对其进行实时锁定,所以这次齐发纯粹就是为了想来个瞎猫碰死耗子,拼一拼人品。
  这一刻,在李易的2号、3号视角画面中,四道半米粗的能量集束光柱从中型突击舰上发出,直直地打了过来!
  从远处看,四道能量集束光柱看上去就像是四条较粗的红光线段,如果从近处测量,每段光柱足有上百米长,但这些线段跨越120公里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李易从2、3号视角里看到能量光柱闪烁而出的那一刻,能量光柱其实就已经到他的身边了,根本不可能来得及进行规避!
  不过从1号视角里可以看到,四道能量集束光柱仅仅只是从几百米外的地方划过,并未命中他的小型突击舰。
  “呵,拼人品?那就看是你的人品好,还是我的技术好……”
  李易不以为意地一笑,下令离子引擎和两台加速器立即全速启动,驾驶着小型突击舰直直地朝对方冲了过去!
  另一边的约尔男爵暗道可惜的同时,看到对方朝自己直线冲来,并不慌张,驾驶着自己的中型突击舰不退反进,也全速迎了上去!
  20秒后,能量集束炮完成了充能准备。
  此时李易驾驶的突击舰已经前进了10公里,而约尔男爵的突击舰稍微慢一点,只走了8公里,此时双方之间的距离由120公里缩小至102公里。
  这个距离依旧在能量集束炮的最佳射程外,约尔男爵并不在意,还是一次齐射打了过去!
  这次依然没有命中李易,距离最近的一道能量集束光柱离他都有100多米。
  李易还在前冲,依然没有还击,约尔男爵也没有退缩的,依然继续迎上!
  又过了20秒。
  双方之间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84公里!
  但中型突击舰上的那四台中型能量集束炮的最佳射程是18-50公里,加上中型突击舰本身另外提供的20%的射程加成,实际最佳射程最远只能达到60公里!
  依然在最佳射程之外!
  但约尔男爵根本不管这个,继续齐射!
  两道能量光柱打偏,一道从距离小型突击舰身旁不到50米的距离划过,还有一道有一半的集束光柱竟然运气十分好地刮中了李易的小型突击舰!
  集束光柱主要是能量伤害,动能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只是包裹在舰身上的紫蓝色能量护盾闪了一下,变成了湖蓝色,小型突击舰本身并未产生晃动,依旧在前冲!
  “能量护盾:690750,剩余:92%……”
  瞟了一眼右上角的能量护盾参数后,李易依旧是面无表情地直冲!
  与此同时,他下达了一条指令:“1号激光切割器开启,人工操作!”
  唰!
  一道极细的集束射线直射苍穹!
  所以,打偏了!
  就像贝克汉姆那临门一脚点球般,放了个高射炮!
  但不要紧,它不是打出去就收不回来的集束线段,而是可以移动调整的持续性射线!
  所以下一刻,就看到这道射线在苍穹中由上至下那么一划!
  噗!
  约尔男爵的中型突击舰当即被扫中,能量护盾出现了一丝晃动……
  看到这一幕的现场观众不禁一呆!
  尼玛,84公里啊!
  这激光切割射线完全可以当远程集束主炮用了,而且不需要大功率星舰就能带动!
  这算不算是创造了一种新型远程主炮武器?
  而且还是适合小型星舰装备的唯一的新型远程主炮!
  -----------------------------
  (今天1万字三更,中午11点,晚上8点各有一更)